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比较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研究缘起 | 第12-14页 |
| ·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 ·纳西东巴文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 ·甲骨文象形字研究概况 | 第17页 |
| ·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比较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象形字的界定及其分类 | 第19-31页 |
| ·象形字的界定 | 第19-22页 |
| ·象形概念的一般界定 | 第19-20页 |
| ·象形与图画的不同 | 第20页 |
| ·我们的界定 | 第20-22页 |
| ·象形字的分类 | 第22-28页 |
| ·象形字分类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 ·独体象形 | 第24-25页 |
| ·合体象形 | 第25-28页 |
| ·象形、指事、会意的辨别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象形字的确定和量化分析 | 第31-41页 |
| ·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的确定 | 第31-32页 |
| ·甲骨文象形字的确定 | 第31页 |
| ·纳西东巴文象形字的确定 | 第31-32页 |
| ·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结构类别统计 | 第32-34页 |
| ·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 第34-41页 |
| ·特点 | 第34-41页 |
| 第四章 比较研究 | 第41-60页 |
| ·变体象形手法的比较 | 第41-46页 |
| ·一般事物的变体象形 | 第41-42页 |
| ·关于“涂黑”问题的再讨论 | 第42-43页 |
| ·人的形体变化 | 第43-45页 |
| ·变体象形字的特点分析 | 第45-46页 |
| ·正字与异体字关系的比较 | 第46-51页 |
| ·纳西东巴文象形字中异体字与正字关系的研究 | 第46-48页 |
| ·甲骨文象形字中正字与异体字关系的研究 | 第48-51页 |
| ·象形字与所写词关系的比较 | 第51-55页 |
| ·象形字与所写词性的比较 | 第51-52页 |
| ·与所表音节关系的比较 | 第52-53页 |
| ·字形和词义的关系 | 第53-55页 |
| ·文化意义的比较 | 第55-60页 |
| ·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意义类别的特点 | 第56-58页 |
| ·特点产生的原因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结论和启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附录一 甲骨文象形字表 | 第66-79页 |
| 附录二 纳西东巴文象形字表 | 第79-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