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一 综述 | 第9-20页 |
| 1. 藻类概述 | 第9-10页 |
| 2. 藻胆蛋白概述 | 第10-14页 |
| ·藻胆蛋白的分类 | 第10-11页 |
| ·藻胆蛋白结构 | 第11-12页 |
| ·藻胆蛋白色基 | 第12-14页 |
| 3 隐藻藻蓝蛋白 | 第14-18页 |
| ·隐藻概述 | 第14页 |
| ·隐藻藻胆蛋白 | 第14-15页 |
| ·隐藻藻蓝蛋白起源及氨基酸序列 | 第15-16页 |
| ·藻蓝蛋白研究价值 | 第16-18页 |
| ·藻蓝蛋白具有抗氧化作用 | 第16-17页 |
| ·抗肿瘤活性 | 第17页 |
| ·提高免疫力作用 | 第17页 |
| ·藻蓝蛋白可做天然色素 | 第17页 |
| ·荧光探针 | 第17-18页 |
| 4.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 二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 ·藻种 | 第20页 |
|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 ·实验药品 | 第20-21页 |
| 2 藻体培养及藻蓝蛋白的制备 | 第21-22页 |
| ·蓝隐藻藻种活化及培养 | 第21页 |
| ·蓝隐藻藻种的收集和破碎 | 第21页 |
| ·藻蓝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21-22页 |
| ·藻蓝蛋白的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21-22页 |
| ·分子筛层析 | 第22页 |
| ·疏水层析 | 第22页 |
| 3 藻蓝蛋白纯度的鉴定 | 第22-23页 |
| ·Native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 PAGE) | 第22-23页 |
|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 第23页 |
| 4 藻蓝蛋白的消光系数测定 | 第23-25页 |
| ·紫外吸收法 | 第24页 |
| ·Bradford法 | 第24页 |
| ·Lowry法 | 第24-25页 |
| 5 藻蓝蛋白的亚基组成及其性质 | 第25-27页 |
| ·SDS-PAGE | 第25-26页 |
| ·二维电泳 | 第26-27页 |
| ·Denature-IEF | 第26页 |
| ·第二向电泳SDS-PAGE | 第26-27页 |
| 6 藻蓝蛋白亚基的拆分和分离 | 第27页 |
| ·藻蓝蛋白的稳定性 | 第27页 |
| ·尿素浓度对PC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页 |
| ·变性时间对PC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页 |
| ·pH变化对PC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页 |
| ·变性亚基的层析分离和分析 | 第27页 |
| 7 亚基 N-末端氨基酸 | 第27-29页 |
| ·蛋白质及肽的N-末端氨基酸 | 第28页 |
| ·样品的聚酰胺薄膜层析 | 第28-29页 |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29-57页 |
| 1 蓝隐藻藻蓝蛋白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29-31页 |
| 2 藻蓝蛋白的 SephadexG-100 柱层析纯化 | 第31-35页 |
| ·洗脱曲线 | 第31页 |
| ·光谱特性 | 第31-32页 |
| ·藻蓝蛋白纯度比对 | 第32-33页 |
| ·中性凝胶电泳(PAGE) | 第33-34页 |
| ·HPLC | 第34-35页 |
| 3 藻蓝蛋白的性质研究 | 第35-42页 |
| ·藻蓝蛋白的消光系数测定 | 第35-37页 |
| ·紫外吸收法 | 第35页 |
| ·Bradford法 | 第35-36页 |
| ·Lowry 法 | 第36-37页 |
| ·藻蓝蛋白疏水层析结果 | 第37-42页 |
| ·疏水层析洗脱曲线 | 第37-39页 |
| ·疏水层析洗脱样品的常温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 | 第39-41页 |
| ·疏水层析后藻蓝蛋白多肽分析结果 | 第41-42页 |
| 4 藻蓝蛋白的亚基组成及其性质 | 第42-45页 |
| ·藻蓝蛋白亚基的SDS-PAGE分析 | 第42-43页 |
| ·亚基组成的二维电泳分析 | 第43-45页 |
| 5 藻蓝蛋白亚基的拆分和分离 | 第45-57页 |
| ·PC亚基的拆分条件摸索 | 第45-50页 |
| ·尿素浓度对PC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变性时间对PC稳定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 ·pH变化对PC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50页 |
| ·变性亚基的层析分离和分析 | 第50-57页 |
| ·变性亚基的SephacrylS-100分离 | 第50-52页 |
| ·拆分亚基的SDS-PAGE分析 | 第52-53页 |
| ·拆分亚基的二维电泳分析 | 第53-54页 |
| ·亚基的N-末端氨基酸分析 | 第54-57页 |
| 四 总结与讨论 | 第57-63页 |
| 1 藻蓝蛋白的分离、纯化与纯度鉴定 | 第57-58页 |
| 2 藻蓝蛋白的性质 | 第58-60页 |
| ·蓝隐藻PC645的消光系数 | 第58页 |
| ·PC的稳定性 | 第58-59页 |
| ·PC及其复合物的疏水特性 | 第59-60页 |
| 3 藻蓝蛋白的亚基组成和特性 | 第60页 |
| ·PC的亚基组成 | 第60页 |
| ·PC亚基的等电点 | 第60页 |
| 4 PC复合物的亚基功能和自装配 | 第60-61页 |
| 5. PC 的光谱特性及能量传递 | 第61页 |
| 6. PC 亚基的 N-末端分析 | 第61-62页 |
| 7. 总结 | 第62-63页 |
| 五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六 致谢 | 第68-69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