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苗尾水电站坝址区岩体倾倒变形特征及坝肩岩体稳定性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岩体倾倒变形的研究 | 第12页 |
·岩体稳定性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第17-26页 |
·区域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性 | 第17-19页 |
·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18-19页 |
·区域地应力场 | 第19页 |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26页 |
·地形地貌 | 第19-21页 |
·地层岩性 | 第21-22页 |
·坝址区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 | 第22-25页 |
·气象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26页 |
第3章 坝址区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 第26-41页 |
·概述 | 第26页 |
·岩体结构的建造特征 | 第26-27页 |
·层状浅变质岩体的岩石建造特征 | 第26页 |
·工程岩体的岩石组合特征 | 第26-27页 |
·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级 | 第27-28页 |
·岩体结构面的基本特征 | 第28-36页 |
·Ⅱ类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28-29页 |
·Ⅲ类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29-31页 |
·Ⅳ类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31-34页 |
·Ⅴ类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34-36页 |
·岩体结构面的抗剪指标 | 第36-41页 |
·结构面的抗剪试验 | 第36-39页 |
·其它工程的参数取值 | 第39-40页 |
·岩体结构面抗剪指标的综合取值 | 第40-41页 |
第4章 岩体倾倒变形的基本特征 | 第41-51页 |
·岩体倾倒所产生的变形破裂现象 | 第41-45页 |
·层内剪切错动 | 第41-42页 |
·层内拉张破裂 | 第42-43页 |
·切层张-剪破裂 | 第43页 |
·折断-张裂(坠覆)破裂 | 第43-44页 |
·缓倾角剪切滑移 | 第44-45页 |
·岩体倾倒变形的基本类型 | 第45-48页 |
·连续倾倒变形 | 第45-47页 |
·倾倒-弯曲变形 | 第47页 |
·倾倒-折断破裂 | 第47-48页 |
·岩体倾倒变形的控制因素 | 第48-49页 |
·岩体倾倒变形的力学机制与发展过程 | 第49-51页 |
·岩体倾倒变形发展阶段 | 第49页 |
·岩体倾倒变形的力学机制与发展过程 | 第49-51页 |
第5章 岩体倾倒变形破裂程度分级 | 第51-68页 |
·岩体倾倒变形强烈程度的分级体系 | 第51-62页 |
·倾倒变形破裂强烈程度的基本级别 | 第51-53页 |
·岩体倾倒变形分级的基本指标 | 第53-62页 |
·岩体倾倒变形程度分级体系 | 第62页 |
·岩体倾倒变形破裂分级 | 第62-65页 |
·倾倒变形岩体的变形参数及抗剪指标选取 | 第65-68页 |
·倾倒变形岩体的变形模量 | 第65-66页 |
·倾倒岩体的抗剪指标 | 第66-68页 |
第6章 坝肩岩体应力-形变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 第68-115页 |
·岩体数值模型及力学参数 | 第68-69页 |
·岩体应力-形变特征的数值计算模型及力学参数 | 第68-69页 |
·岩体稳定性的极限平衡分析的力学参数 | 第69页 |
·坝肩岩体的应力-形变特征的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69-97页 |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方案(Ⅱ-Ⅱ’剖面) | 第69-81页 |
·粘土心墙堆石坝方案(Ⅹ-Ⅹ’剖面) | 第81-97页 |
·坝肩块体抗滑稳定性的极限平衡分析 | 第97-113页 |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方案(Ⅱ-Ⅱ’剖面) | 第97-104页 |
·粘土心墙堆石坝方案(Ⅹ-Ⅹ’剖面) | 第104-113页 |
·两种方案坝肩岩体的适宜性对比分析 | 第113-115页 |
·两种方案坝肩岩体稳定性对比 | 第113-114页 |
·两种方案坝肩各平铜岩体倾倒变形程度对比 | 第114-115页 |
结论 | 第115-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附图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