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绪论 | 第10-21页 |
|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 ·工业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生态环境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工业化和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述评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1-24页 |
|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 ·自然概况 | 第21-22页 |
| ·经济概况 | 第22-23页 |
| ·资源概况 | 第23-24页 |
| 3 研究区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 | 第24-34页 |
| ·工业发展概况 | 第24-28页 |
| ·鄂尔多斯市工业总产值的变化 | 第24-25页 |
| ·鄂尔多斯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 | 第25-26页 |
| ·鄂尔多斯市三产比重结构及其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 第26-28页 |
| ·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29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8页 |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29页 |
| ·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 ·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 | 第30-32页 |
| ·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 4 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第34-40页 |
| ·生态环境污染概况 | 第34-36页 |
|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7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6-37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页 |
|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第37-39页 |
|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 5 研究区工业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 第40-54页 |
| ·工业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 第40-41页 |
| ·工业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 | 第40-41页 |
| ·工业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41页 |
| ·工业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型构建 | 第41-43页 |
| ·协调度模型构建 | 第42-43页 |
| ·协调发展度模型构建 | 第43页 |
| ·工业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分类体系与标准 | 第43-45页 |
| ·协调度分类体系及标准 | 第43-44页 |
| ·协调发展度分类体系及标准 | 第44-45页 |
| ·工业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 | 第45-49页 |
| ·研究区工业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及协调等级 | 第45-46页 |
| ·鄂尔多斯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及协调发展类型 | 第46-47页 |
| ·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 ·工业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趋势预测 | 第49-54页 |
| ·趋势预测模型的选择 | 第49页 |
| ·趋势预测模型的构建 | 第49-51页 |
| ·工业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预测 | 第51-54页 |
| ·工业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预测结果分析 | 第54页 |
| 6 研究区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库兹涅茨曲线验证 | 第54-63页 |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述评 | 第54-56页 |
| ·工业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库兹涅茨关系研究 | 第56-60页 |
| ·指标的选取 | 第56页 |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 | 第56-60页 |
| ·验证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 7 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策略 | 第63-64页 |
| ·树立工业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63页 |
| ·构建生态工业体系,大力调整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 | 第63页 |
| ·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的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 第63-64页 |
| ·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法律法规执行力 | 第64页 |
| 8 结论与讨论 | 第64-69页 |
| ·结论 | 第64-68页 |
| ·工业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第64-66页 |
| ·工业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 第66-67页 |
| ·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库兹涅茨曲线验证 | 第67-68页 |
| ·问题与讨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