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索拉唑液体胶囊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液体胶囊剂简介 | 第8页 |
·液体胶囊剂与固体制剂比较的优缺点 | 第8-9页 |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第8页 |
·增加药物的化学稳定性 | 第8-9页 |
·简化生产工艺 | 第9页 |
·避免污染问题 | 第9页 |
·液体胶囊与软胶囊比较的优缺点 | 第9-11页 |
·软胶囊的增塑剂问题 | 第9-10页 |
·胶囊化过程的差异 | 第10-11页 |
·液体胶囊技术的应用 | 第11页 |
·兰索拉唑与其制剂 | 第11-13页 |
·兰索拉唑的理化性质 | 第11-12页 |
·兰索拉唑的药效学特点 | 第12页 |
·兰索拉唑的药代动力学 | 第12-13页 |
·兰索拉唑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第13页 |
·兰索拉唑现有制剂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增溶剂的应用 | 第13-14页 |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15-33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5页 |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实验仪器 | 第15页 |
·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 第15-31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兰索拉唑的含量 | 第15-23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 | 第23-28页 |
·饱和溶解度的测定 | 第28-29页 |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29-31页 |
·实验讨论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体外释放度方法的建立 | 第33-45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3页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 第33-43页 |
·紫外吸收光谱法分析释放度 | 第33-36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释放度 | 第36-41页 |
·释放度方法 | 第41-42页 |
·释放度方法的耐用性 | 第42-43页 |
·实验讨论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处方工艺研究 | 第45-57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5页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 第45-56页 |
·处方的初步考察 | 第45-46页 |
·分散介质的筛选 | 第46-48页 |
·辅料与主药间相互作用考察 | 第48-49页 |
·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处方 | 第49-51页 |
·助悬剂或增稠剂的筛选 | 第51-52页 |
·工艺过程 | 第52页 |
·灌装工艺的筛选 | 第52页 |
·研磨工艺的筛选 | 第52-55页 |
·验证试验 | 第55-56页 |
·实验讨论 | 第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兰索拉唑液体胶囊的评价 | 第57-62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7-58页 |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受试动物 | 第57-58页 |
·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稳定性考察 | 第58页 |
·液体胶囊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58-61页 |
·实验讨论 | 第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页 |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