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水运枢纽运输组织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足 | 第17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水运枢纽元胞自动机建模基础 | 第20-33页 |
·船舶交通流 | 第20-23页 |
·船舶交通流量 | 第20-21页 |
·船舶平均速度 | 第21-22页 |
·船舶密度 | 第22页 |
·船舶交通流三关键要素的关系 | 第22-23页 |
·元胞自动机定义与特征 | 第23-24页 |
·元胞自动机定义 | 第23-24页 |
·元胞自动机的特征 | 第24页 |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 | 第24-32页 |
·元胞 | 第25-30页 |
·元胞空间 | 第30-31页 |
·邻居 | 第31-32页 |
·演化规则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基于船舶领域模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33-49页 |
·船舶领域模型 | 第33-36页 |
·船舶领域概念 | 第33页 |
·船舶领域模型 | 第33-35页 |
·船舶领域模型的选择 | 第35-36页 |
·基于船舶领域模型的水上单通道CA模型 | 第36-40页 |
·跟驰模型 | 第36-37页 |
·水上单通道CA模型构建 | 第37-38页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基于船舶领域模型的水上多通道CA模型 | 第40-48页 |
·换道模型 | 第41-43页 |
·水上多通道CA模型构建 | 第43-44页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水运枢纽过闸运输组织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49-72页 |
·水运枢纽区域过闸组织 | 第49-53页 |
·三峡枢纽过闸设施的组成 | 第49-51页 |
·三峡枢纽过闸设施的分工与特点 | 第51-53页 |
·过闸运输组织元胞自动机模型构建要素 | 第53-56页 |
·船舶到达分布 | 第53页 |
·三峡船闸服务率 | 第53-54页 |
·优先权通过升船机船舶的比例 | 第54-55页 |
·三峡船闸年均通航天数 | 第55页 |
·三峡船闸船舶的装载系数 | 第55-56页 |
·三峡船闸船舶运量不均衡系数 | 第56页 |
·过闸运输组织元胞自动机模型构建 | 第56-62页 |
·水运枢纽过闸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57-62页 |
·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 第62页 |
·基于元胞自动机过闸运输组织优化 | 第62-70页 |
·过闸运输组织优化数学模型 | 第62-67页 |
·三峡过闸运输组织优化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67-69页 |
·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水运枢纽翻坝运输组织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72-90页 |
·三峡枢纽翻坝转运现状 | 第72-76页 |
·三峡相关翻坝转运设施 | 第73-74页 |
·三峡翻坝对象 | 第74页 |
·三峡现行的翻坝转运方案 | 第74-76页 |
·翻坝运输组织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76-83页 |
·航道交汇处问题解决现状 | 第76-78页 |
·翻坝模型的构建 | 第78-79页 |
·翻坝转运船舶流向 | 第79-82页 |
·翻坝运输组织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模拟与分析 | 第82-83页 |
·翻坝陆-水入口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83-88页 |
·翻坝陆-水入口元胞自动机模型构建 | 第83-84页 |
·加速度对翻坝陆-水入口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影响 | 第84-87页 |
·换道行为对翻坝陆-水入口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影响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6章 雾情影响下水运枢纽运输组织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90-100页 |
·雾情对水运枢纽运输组织的影响 | 第90-91页 |
·雾情发生特征分析 | 第91-92页 |
·雾航限速模型 | 第92-98页 |
·三峡枢纽现行雾航管理办法 | 第92-93页 |
·雾航限速模型构建 | 第93-96页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96-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0-101页 |
·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研究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