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21页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 文学研究会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 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文学制度 | 第16-18页 |
第四节 文学社团 | 第18-20页 |
第五节 文学研究会在中国现代文学制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文学研究会的文学社团组织制度 | 第21-49页 |
第一节 强烈的全局意识:建设文化中心机构,行使文化启蒙职责 | 第21-23页 |
第二节 组织形式的社会化与规范化 | 第23-34页 |
一 前期筹备的周密 | 第23-31页 |
二 组织机构的社会化与规范化 | 第31-34页 |
第三节 组织运作的规范化 | 第34-41页 |
一 会刊的设置与发行 | 第35-37页 |
二 组织内部信息畅通的保障 | 第37-38页 |
三 多项规划的制订及实施 | 第38-41页 |
第四节 松散而有秩的群体聚合状态 | 第41-47页 |
一 地缘纽带 | 第41-42页 |
二 刊物纽带 | 第42-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二章 文学研究会的职业作家创作制度 | 第49-80页 |
第一节 职业作家的出现 | 第49-56页 |
一 职业作家的出现及影响 | 第49-51页 |
二 文学研究会推进作家职业化的努力 | 第51-53页 |
三 稿酬制度的推动 | 第53-56页 |
第二节 中国文学稿酬的变迁 | 第56-66页 |
一 一例一法的出台 | 第57-58页 |
二 稿酬制度的反复:“新青年”同人取消稿酬的举措 | 第58-61页 |
三 文学研究会的作用 | 第61-66页 |
第三节 队伍建设:文学新人的发现与培养 | 第66-75页 |
一 郑振铎的努力 | 第66-70页 |
二 叶圣陶对文学新人的扶植 | 第70-73页 |
三 茅盾的影响 | 第73-75页 |
第四节 理论指导创作:对文学社会文化功能的强调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三章 文学研究会的报刊丛书与传播制度 | 第80-117页 |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报刊:现代传媒对文学生产、传播与接受的参与 | 第80-96页 |
一 编辑主体的影响:参与文学的生产与传播 | 第80-92页 |
二 媒体对作家的宣传策划:参与文学的接受 | 第92-96页 |
第二节 文学研究会丛书:现代文学与出版制度的结盟 | 第96-104页 |
一 丛书的编选宗旨:展示新文学发展实绩,深化思想启蒙 | 第96-97页 |
二 丛书的构成、宣传策略、出版实况及其影响 | 第97-104页 |
第三节 传播的基本机制保障:发达的出版发行网络 | 第104-117页 |
一 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发行网络 | 第105-110页 |
二 《文学旬刊》的发行策略 | 第110-117页 |
第四章 文学研究会的文学论争与批评制度 | 第117-149页 |
第一节 文学论争机制 | 第117-139页 |
一 与创造社的论争 | 第118-124页 |
二 与鸳鸯蝴蝶派的论争 | 第124-132页 |
三 与学衡派的论争 | 第132-139页 |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约束引导机制 | 第139-149页 |
一 文学研究会对文学批评的格外关注 | 第139-144页 |
二 茅盾与文学批评体制 | 第144-149页 |
结语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1页 |
附图表 | 第161-177页 |
后记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