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写词(Abbreviation)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相关研究进展与分析 | 第10-24页 |
1. 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第10-20页 |
·植物雄性不育的来源 | 第10-12页 |
·雄性不育的类型 | 第12-14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形成机理的研究 | 第14-19页 |
·大豆育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2.A FLP 分子标记技术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AFLP 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AFLP 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2章 利用AFLP 分子标记技术分离与克隆大豆CMS 恢复基因相关片段 | 第24-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36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基因组DNA 提取与检测 | 第24-25页 |
·AFLP 分析 | 第25-29页 |
·进行银染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9页 |
·银染显色 | 第29-30页 |
·凝胶上回收多态性DNA 片段 | 第30-31页 |
·目的片段克隆、测序 | 第31-34页 |
·Southern 印迹分析 | 第34-36页 |
·标记的SCAR 转换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7页 |
·大豆基因组的提取与检测 | 第36-38页 |
·大豆不育株和恢复株基因组DNA 多态性的分析 | 第38-42页 |
·差异条带回收及Southern 印迹分析 | 第42-44页 |
·恢复株特异片段ME10-3 的克隆测序 | 第44页 |
·差异片段序列的比较 | 第44-46页 |
·AFLP 标记转换SCAR 标记分析 | 第46-47页 |
3. 讨论和结论 | 第47-51页 |
·DNA 混合池的构建 | 第47-48页 |
·AFLP 反应体系酶切组合及选择性引物碱基数目的确定 | 第48-49页 |
·大豆雄性不育育性基因位点突变探讨 | 第49页 |
·SCAR 标记转换的探讨 | 第49-50页 |
·后续研究探讨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详细摘要 | 第60-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