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线路交通安全设施论文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交通信号控制与路径诱导的协同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30页
   ·信号控制与路径诱导协同研究的意义第12-16页
     ·智能交通系统的内涵第12-15页
     ·信号控制与路径诱导的相互作用第15-16页
   ·信号控制与路径诱导协同研究的三个阶段第16-18页
   ·信号控制与路径诱导协同研究的理论成果第18-28页
     ·信号控制对路径选择的影响第18-21页
     ·信号控制策略与行程时间函数对协同模型的影响第21-28页
   ·本文的工作第28-29页
   ·小结第29-30页
第二章 信息条件下路径选择模型研究第30-64页
   ·影响驾驶员路径选择的因素第30-35页
   ·诱导信息类型对诱导效果的影响第35-43页
     ·预先发布 VMS 诱导信息的必要性第35-36页
     ·模拟环境建立第36-37页
     ·车辆运动规则第37-38页
     ·模拟结果及分析第38-43页
   ·离散选择模型第43-64页
     ·离散选择模型的理论基础第44-45页
     ·logit 模型的导出第45-47页
     ·Probit 模型的导出第47-48页
     ·logit 模型的标定与检验第48-62页
     ·小结第62-64页
第三章 信号控制与 VMS 路径诱导的协同模型研究第64-98页
   ·概念区分第65-71页
   ·诱导一致性原则第71-72页
   ·诱导信息生成方法第72-74页
     ·基于全信息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诱导信息生成方法第72-73页
     ·面向交通事故或紧急事件的诱导信息生成方法第73页
     ·基于交通状态识别的诱导信息生成方法第73页
     ·考虑诱导一致性的诱导信息生成方法第73-74页
   ·考虑诱导一致性的信号控制与VMS 路径诱导的协同模型框架第74-79页
   ·基于解析法的信号控制与 VMS 路径诱导的协同模型第79-83页
     ·考虑诱导一致性的点控与 VMS 路径诱导协同模型第79-80页
     ·考虑诱导一致性的线控与 VMS 路径诱导协同模型第80-83页
   ·基于模拟方法的信号控制与VMS 路径诱导的协同模型第83-97页
     ·交通元胞自动机模型第83-90页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交通流动力学模型和动态交通控制模型.第90-92页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面控与 VMS 路径诱导协同模型第92-97页
   ·小结第97-98页
第四章 信号控制与车载路径诱导的协同模型研究第98-144页
   ·路径诱导的描述第98-101页
   ·交通分配模型与算法第101-109页
     ·Wardrop 原理第101-103页
     ·Beckmann 的用户平衡转换第103-105页
     ·Frank-Wolfe 算法第105-106页
     ·直线型 F-W 算法与 IOA 算法第106-107页
     ·变分不等式公式第107页
     ·系统最优公式第107-108页
     ·交通平衡的三种定义第108-109页
   ·交通控制第109-112页
     ·已有的信号配时系统第110-111页
     ·信号控制策略与行程时间函数第111-112页
   ·已有的交通信号控制与路径诱导的协同模型第112-124页
     ·迭代优化分配算法第112-113页
     ·混合优化模型第113-114页
     ·变分不等式模型第114-115页
     ·网络设计问题与博弈论解释第115-117页
     ·SATURN 程序第117-120页
     ·对称和不对称的相互作用第120-121页
     ·迭代优化分配算法的理论描述第121-123页
     ·行程时间函数与信号控制策略对协同模型的影响第123-124页
     ·求解算法性能对比第124页
   ·交通信号控制与车载路径诱导的协同模型第124-141页
     ·行程时间计算第126-128页
     ·信号控制优化第128-130页
     ·驾驶员路径选择规则第130页
     ·模拟参数设置第130-131页
     ·交通信号控制与全信息交通分配模型的协同第131-134页
     ·交通信号控制与多用户类交通分配模型的协同第134-137页
     ·交通信号控制与离散选择模型的协同第137-140页
     ·TSC-MUCTA 协同模型与TSC-DCM 协同模型的对比第140-141页
   ·小结第141-144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44-146页
   ·总结第144页
   ·展望第144-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8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第158-161页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8-159页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第159页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项目情况第159-161页
摘要第161-163页
Abstract第163-165页
致谢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PON系统交换模块驱动程序的研究
下一篇:利用GIS数据生成3D建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