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及融合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油菜原生质体培养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油菜的原生质体培养研究发展 | 第13页 |
·油菜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和培养 | 第13-17页 |
·游离原生质体的材料选择 | 第14-15页 |
·原生质体的分离和纯化 | 第15页 |
·原生质体的培养和植株再生 | 第15-17页 |
·影响油菜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 | 第17页 |
·体细胞杂种的鉴定 | 第17-18页 |
·油菜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的运用 | 第18-21页 |
·原生质体是开展遗传理论研究的材料 | 第18页 |
·原生质体的无性系变异 | 第18-19页 |
·原生质体融合合成新种 | 第19页 |
·转移抗逆性状,改良油菜品种 | 第19-20页 |
·转移细胞质基因控制性状 | 第20页 |
·原生质体的遗传转化 | 第20-21页 |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中的染色体行为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原生质体再生及融合因素研究 | 第23-33页 |
前言 | 第2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3-26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原生质体的分离 | 第23-24页 |
·叶肉原生质体的分离 | 第23-24页 |
·下胚轴原生质体的分离 | 第24页 |
·原生质体的纯化 | 第24页 |
·原生质体融合前处理 | 第24-25页 |
·对称融合 | 第24页 |
·不对称融合 | 第24-25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25页 |
·融合产物培养及植株再生 | 第25-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 | 第26-29页 |
·甘蓝型油菜叶片、下胚轴原生质体的分离 | 第26页 |
·甘蓝型油菜叶肉、下胚轴原生质体的培养和植株再生 | 第26-28页 |
·诸葛菜叶肉原生质体的培养 | 第28-29页 |
·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原生质体融合 | 第29-31页 |
·融合过程中的前处理 | 第29页 |
·体细胞杂种的培养与再生 | 第29-30页 |
·诸葛菜+甘蓝型油菜原生质体融合率统计 | 第30-31页 |
·影响诸葛菜+甘蓝型油菜原生质体融合率的因素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体细胞杂种及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形态学、细胞学和原位杂交分析 | 第33-49页 |
前言 | 第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材料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33页 |
·花粉的育性分析 | 第33-34页 |
·杂种体细胞的染色体鉴定 | 第34页 |
·杂种的减数分裂观察 | 第34页 |
·基因组原位杂交 | 第34-35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探针的标记 | 第34页 |
·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 第34-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4页 |
·甘蓝型油菜和诸葛菜体细胞杂种植株的形态学、细胞学、原位杂交分析 | 第35-40页 |
·杂种的形态学特征 | 第35-38页 |
·杂种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行为 | 第38-40页 |
·有丝分裂观察 | 第38-39页 |
·杂种的减数分裂行为和原位杂交分析 | 第39-40页 |
·诸葛菜体细胞自融合植株的形态学 | 第40-42页 |
·诸葛菜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形态学及细胞学 | 第42-44页 |
·讨论 | 第44-48页 |
·杂种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不均等分裂的现象 | 第44-45页 |
·来自于同一处理组合、同一愈伤的杂种形态及染色体数目的差异 | 第45页 |
·导致杂种不育的机制 | 第45-46页 |
·前处理方式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46-47页 |
·诸葛菜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因素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