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机理与调控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10页
绪论第10-15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二、论文的研究背景第11-13页
 三、论文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3-15页
第一章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基础理论与实践比较第15-41页
 第一节 主要概念的诠释第15-19页
  一、城市群概念及其类型第15-17页
  二、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概念第17-18页
  三、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特征第18-19页
 第二节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基础理论分析第19-27页
  一、城市群理论第19-20页
  二、区位理论第20-21页
  三、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第21-22页
  四、增长极理论第22-24页
  五、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第24-25页
  六、核心—边缘理论第25-27页
 第三节 国内外典型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特征比较第27-40页
  一、美国城市群第27-29页
  二、日本城市群第29-31页
  三、环渤海湾城市群第31-33页
  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第33-37页
  五、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第37-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二章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演变与调控机理第41-74页
 第一节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地域类型第41-48页
  一、规模类型第41-42页
  二、形态类型第42-43页
  三、功能类型第43-46页
  四、阶段类型第46-48页
 第二节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演变机制第48-62页
  一、条件与环境机制第48-51页
  二、产业升级驱动机制第51-55页
  三、集聚与扩散机制第55-58页
  四、竞争与合作机制第58-62页
 第三节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调控机制第62-72页
  一、产业协调定位第62-64页
  二、要素载体整合第64-67页
  三、空间统筹规划第67-69页
  四、区域政府协调第69-72页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三章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系统诊断第74-103页
 第一节 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轨迹第74-79页
  一、工矿产业城市建设第74-75页
  二、地域生产综合体建设第75-78页
  三、城市产业(带)群建设第78-79页
 第二节 产业空间结构现状特征第79-89页
  一、区域支撑功能突出第79-83页
  二、产业高密度分布第83-85页
  三、分工合作关系紧密第85-87页
  四、交通支撑体系发达第87-89页
 第三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主要问题第89-97页
  一、城市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第89-93页
  二、产业集中布局程度低第93-94页
  三、城乡二元化发展问题严重第94-96页
  四、土地利用体制性矛盾突出第96-97页
 第四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第97-102页
  一、产业升级与城市群互动发展第97-99页
  二、空间结构的系统化调整第99-100页
  三、发展模式的高级化转变第100-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四章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演化机制第103-127页
 第一节 资源禀赋与地域组合第103-107页
  一、农业资源及其组合第103-105页
  二、工矿资源及其组合第105-106页
  三、旅游资源及其组合第106-107页
  四、资源存量及组合变化第107页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与升级第107-110页
  一、农业商品化与产业化第108页
  二、重化工业基地建设第108-110页
  三、亟待发展第三产业第110页
 第三节 产业集聚与扩散第110-115页
  一、首位城市集聚条件第111-113页
  二、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第113-114页
  三、集聚与扩散格局第114-115页
 第四节 区际关系与产业组织第115-120页
  一、地方政府行为取向转型第115-116页
  二、基础设施的非整合建设第116-117页
  三、区域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第117-118页
  四、产业组织机制转换迟滞第118-120页
 第五节 新时期背景机制第120-126页
  一、区域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第120-122页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第122-123页
  三、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实施第123-124页
  四、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第124-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第五章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调控对策第127-156页
 第一节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功能定位第127-133页
  一、建设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基地第128-130页
  二、建设石化、钢铁、建材产业基地第130-131页
  三、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第131页
  四、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第131-132页
  五、建设现代化服务产业基地第132-133页
 第二节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调控目标第133-139页
  一、产业空间结构调控原则第133-134页
  二、产业空间结构总体格局第134-135页
  三、产业空间结构形态结构第135-136页
  四、产业空间结构职能分工第136-137页
  五、产业空间结构发展策略第137-139页
 第三节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调控途径第139-148页
  一、转变产业组织机制第139-141页
  二、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第141-142页
  三、强化极核带动能力第142-143页
  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第143-146页
  五、整合基础设施建设第146-147页
  六、构建区域管治机制第147-148页
 第四节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调控措施第148-155页
  一、转变区域政府职能第148-149页
  二、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第149-151页
  三、协调空间规划管理第151页
  四、构筑城乡统一市场第151-152页
  五、提高产业用地效益第152-154页
  六、提供优惠政策支持第154-155页
 本章小结第155-156页
结论第156-159页
 一、基本结论第156-157页
 二、主要创新第157-158页
 三、遗留问题第158-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4页
后记第164-165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亲水/疏水性聚苯乙烯系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COCl2…NH3,COCl2…H2S和COCl2…PH3体系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