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问题的表象 | 第8-10页 |
(一) 重讲轻学,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第8页 |
(二) 重工具轻人文,不能达到人文与工具的统一 | 第8页 |
(三) 重演示评说轻思考体验,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 第8-9页 |
(四) 重成绩分析轻学情分析,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 第9页 |
(五) 重异轻同,割断语言的古今联系 | 第9-10页 |
二、问题的归因 | 第10-14页 |
(一) 文言文自身特质的原因 | 第10-11页 |
(二) 教师的原因 | 第11-12页 |
(三) 学生的原因 | 第12页 |
(四) 社会的原因 | 第12-14页 |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 第14-30页 |
(一) 教育观念的转变 | 第14-18页 |
(二) 课堂教学实践的策略 | 第18-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后记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