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的缘由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当前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及其模式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本文的基本思路 | 第13-15页 |
第二章 1862—1904年学习泰西时期的高等教育模式 | 第15-25页 |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 第15-20页 |
·中国近代高等专门学校的雏形——洋务学堂 | 第15-18页 |
·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形 | 第18-20页 |
·高等教育模式及其特点 | 第20-25页 |
·办学体制 | 第20-21页 |
·培养目标 | 第21-22页 |
·课程设置 | 第22-25页 |
第三章 1904—1922年仿效日本时期的高等教育模式 | 第25-40页 |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移植 | 第25-27页 |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25-26页 |
·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移植 | 第26-27页 |
·仿效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原因 | 第27-30页 |
·日本国力的迅速强大 | 第27页 |
·通过学习日本、进而学习西方的高等教育 | 第27-28页 |
·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28页 |
·诸多的便利条件 | 第28-29页 |
·日本的对华政策 | 第29页 |
·留日归国人员和考察官员的影响 | 第29-30页 |
·高等教育模式及其特点 | 第30-37页 |
·办学体制 | 第30-32页 |
·培养目标 | 第32-34页 |
·课程设置 | 第34-37页 |
·仿效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37-40页 |
第四章 1922—1949年借鉴美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模式 | 第40-49页 |
·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借鉴 | 第40-41页 |
·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 第40-41页 |
·借鉴美国高等教育模式 | 第41页 |
·借鉴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原因 | 第41-44页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广泛传播 | 第41-42页 |
·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弊端 | 第42页 |
·日本与美国在华影响的互为消长 | 第42页 |
·留学格局的改变 | 第42-43页 |
·美国的对华政策 | 第43-44页 |
·高等教育模式的特点 | 第44-47页 |
·办学体制 | 第44-45页 |
·培养目标 | 第45-46页 |
·课程设置 | 第46-47页 |
·借鉴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47-49页 |
第五章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模式演变的特点、成因及其启示 | 第49-57页 |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模式演变的特点 | 第49-51页 |
·经历了无意识的泛化——单一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努力的演变历程 | 第49-50页 |
·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密切相关 | 第50-51页 |
·具有不稳定性 | 第51页 |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模式演变特点形成的原因 | 第51-53页 |
·特定的国情影响高等教育模式的演变 | 第51页 |
·对移植模式的条件分析不足 | 第51-52页 |
·移植的模式本身不完善 | 第52-53页 |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模式演变的现代启示 | 第53-57页 |
·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 第53-54页 |
·正确处理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 第54页 |
·借鉴外国经验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 第54-55页 |
·高等教育改革不能急功近利 | 第55-56页 |
·高等教育改革应保持渐进性和相对稳定性 | 第56页 |
·高等教育必须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