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基于数字流域系统的平原河网区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与应用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41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37页
  1.2.1 非点源污染机理研究综述第20-25页
  1.2.2 非点源污染模型(定量化)研究综述第25-37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7-38页
 1.4 论文的创新点第38-41页
第二章 环太湖丘陵地区农田营养盐迁移特征第41-70页
 2.1 典型小流域农田营养盐迁移试验研究第42-46页
  2.1.1 梅林小流域概况第42-43页
  2.1.2 试验方案设计及水样分析第43-45页
  2.1.3 营养盐迁移通量和径流通量第45-46页
  2.1.4 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EMC第46页
 2.2 各形态农田营养盐迁移特征第46-61页
  2.2.1 农田氮素迁移特征第46-57页
  2.2.2 农田磷素迁移特征第57-61页
 2.3 典型暴雨条件下农田营养盐迁移特征第61-68页
  2.3.1 暴雨条件下氮素流失特征第61-66页
  2.3.2 暴雨条件下磷素流失特征第66-68页
 2.4 小结第68-70页
第三章 环太湖丘陵地区不同土地利用下的营养盐迁移特征第70-87页
 3.1 不同土地利用下农田营养盐迁移试验研究第70-74页
  3.1.1 径流小区概况第70-72页
  3.1.2 试验方案设计第72-73页
  3.1.3 多场降雨径流平均浓度SMC第73-74页
  3.1.4 径流小区土壤基本理化特性第74页
 3.2 不同土地利用下氮素随地表径流的迁移特征第74-81页
  3.2.1 氮素迁移的频率分布特征第74-76页
  3.2.2 氮素迁移的时间分布特征第76-78页
  3.2.3 氮素迁移的空间分布特征第78-81页
 3.3 不同土地利用下磷素随地表径流的迁移特征第81-85页
  3.3.1 磷素迁移的频率分布特征第81-82页
  3.3.2 磷素迁移的时间分布特征第82-83页
  3.3.3 磷素迁移的空间分布特征第83-85页
 3.4 小结第85-87页
第四章 水土耦合的稻田营养盐流失模型研究第87-111页
 4.1 稻田水分和营养盐的运移转化规律第87-96页
  4.1.1 稻田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第87-89页
  4.1.2 稻田土壤氮素的运移和转化规律第89-94页
  4.1.3 稻田土壤磷素的运移和转化规律第94-96页
 4.2 稻田氮素流失模型第96-104页
  4.2.1 氮素流失模型基本方程第96-98页
  4.2.2 氮素流失模型定解条件第98-99页
  4.2.3 模型率定与验证第99-102页
  4.2.4 模型敏感性分析第102-104页
 4.3 稻田磷素流失模型第104-109页
  4.3.1 磷素流失模型基本方程第104-106页
  4.3.2 磷素流失模型定解条件第106页
  4.3.3 模型率定与验证第106-107页
  4.3.4 模型敏感性分析第107-109页
 4.4 小结第109-111页
第五章 平原河网区分布式污染负荷模型第111-131页
 5.1 分布式污染负荷模型的建立第112-121页
  5.1.1 分布式污染负荷模型概念的提出第112-113页
  5.1.2 DWLM模型总框架第113-115页
  5.1.3 DWLM模型产生模块第115-120页
  5.1.4 DWLM模型处理模块第120-121页
 5.2 平原河网区污染物时空分配研究第121-129页
  5.2.1 平原河网区污染物的时空迁移特征第121-122页
  5.2.2 平原河网区污染物空间分配第122-126页
  5.2.3 平原河网区污染物时间分配第126-129页
 5.3 小结第129-131页
第六章 平原河网区多维数水质模型第131-146页
 6.1 平原河网区水质模型的建立第131-140页
  6.1.1 水质模型基本方程第131-132页
  6.1.2 水质模型结构第132-140页
  6.1.3 水质模型定解条件第140页
 6.2 平原河网区水质模型的求解第140-144页
  6.2.1 平原河网水质模型求解方法第140-141页
  6.2.2 准三维水质模型求解方法第141-143页
  6.2.3 水质模型间的相互耦合第143-144页
 6.3 小结第144-146页
第七章 基于数字流域系统的平原河网区非点源污染模型及其应用第146-172页
 7.1 数字流域系统和平原河网区非点源污染模型第146-148页
  7.1.1 数字流域系统第146-148页
  7.1.2 平原河网区非点源污染模型第148页
 7.2 数字流域系统在太湖流域的应用第148-151页
  7.2.1 研究背景第148-149页
  7.2.2 研究范围及模型概化第149-151页
 7.3 DWLM模型在太湖流域的应用第151-162页
  7.3.1 DWLM模型计算条件第151-155页
  7.3.2 DWLM模型参数取值第155-158页
  7.3.3 污染负荷计算结果与分析第158-162页
 7.4 水质模型在太湖流域的应用第162-170页
  7.4.1 水质模型计算条件第162-163页
  7.4.2 水质监测断面第163-165页
  7.4.3 水质模型参数取值第165-167页
  7.4.4 水质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第167-170页
 7.5 小结第170-172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72-176页
 8.1 结论第172-175页
  8.1.1 环太湖典型小流域农田营养盐迁移特征研究结论第172-173页
  8.1.2 水-土耦合的稻田营养盐流失模型研究结论第173页
  8.1.3 分布式污染负荷模型研究结论第173-174页
  8.1.4 多维数水质模型研究结论第174-175页
 8.2 展望第175-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5页
附录 2000年太湖流域部分水质站点浓度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图第185-193页
科研工作、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第193-195页
致谢第195页

论文共1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湛江地区全风化花岗岩路用特性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下一篇:波形钢腹板PC组合连续箱梁桥的结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