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 ·膜的接枝改性 | 第12-17页 |
| ·化学接枝 | 第12页 |
| ·高能辐射接枝 | 第12-13页 |
| ·等离子体辐射接枝 | 第13页 |
| ·超临界二氧化碳接枝 | 第13页 |
| ·光化学接枝 | 第13-16页 |
| ·几种方法的比较 | 第16-17页 |
| ·表面光化学接枝实施方法简介 | 第17-19页 |
| ·气相法 | 第17-18页 |
| ·液相法 | 第18页 |
| ·连续液相法 | 第18-19页 |
| ·本体光化学接枝法 | 第19页 |
| ·光化学接枝的影响因素 | 第19-24页 |
| ·聚合物基体 | 第19-20页 |
| ·接枝单体 | 第20页 |
| ·光敏剂(或光引发剂) | 第20-22页 |
| ·溶剂 | 第22页 |
| ·接枝方法 | 第22页 |
| ·温度和辐射时间 | 第22-23页 |
| ·氧 | 第23-24页 |
| ·接枝改性在分离膜领域的应用 | 第24-27页 |
| ·分离膜改性及高性能化 | 第24-25页 |
| ·分子特征识别膜 | 第25-26页 |
| ·环境响应型分离膜 | 第26-27页 |
| ·环境响应型膜的有关理论和模型 | 第27-30页 |
| ·液压渗透和扩散渗透模型 | 第27-28页 |
| ·刷模型和充孔模型 | 第28-29页 |
| ·电解与复合理论 | 第29-30页 |
| ·聚烯烃材料的功能化 | 第30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30-32页 |
| ·立论背景及意义 | 第30-31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 2 环境响应型凝胶poly(NIPAAm-co-MAA)的制备 | 第32-44页 |
| ·实验部分 | 第32-36页 |
| ·主要药品与仪器 | 第32-33页 |
| ·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33-35页 |
| ·环境响应型凝胶的制备 | 第35-36页 |
| ·聚合反应条件实验讨论 | 第36-37页 |
| ·单体配比 | 第36页 |
| ·反应溶剂(水)用量 | 第36页 |
| ·引发剂与交联剂的影响 | 第36页 |
| ·加速剂用量 | 第36-37页 |
| ·氮气纯度的影响 | 第37页 |
| ·各物质计算配比 | 第37页 |
| ·环境响应型凝胶测试 | 第37-42页 |
| ·凝胶的温度响应性测试方法 | 第37页 |
| ·凝胶的pH响应性测试方法 | 第37页 |
| ·凝胶溶胀度的测定 | 第37-38页 |
| ·凝胶的环境响应性参数 | 第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 ·凝胶的响应性分析 | 第42-43页 |
| ·凝胶的温度响应性 | 第42页 |
| ·凝胶的pH响应性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3 聚丙烯微滤膜表面接枝 | 第44-54页 |
|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 ·主要药品与仪器 | 第46页 |
| ·PP接枝膜的制备 | 第46-47页 |
| ·接枝膜的接枝量与接枝率计算 | 第47页 |
| ·PP-g-PNIPAAm-b-PMAA及PP-g-PNIPAAm膜的FTIR表征 | 第47-48页 |
| ·SEM分析PP-g-PNIPAAm-b-PMAA膜表面形态 | 第48-50页 |
| ·光接枝反应的影响因素讨论 | 第50-53页 |
| ·单体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 ·辐射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 ·系统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4 环境响应型接枝膜的通量分析及理论模型 | 第54-61页 |
| ·接枝膜的双重响应性机理分析 | 第54-55页 |
| ·PP-g-PNIPAAm-b-PMAA膜的温度和pH响应特性 | 第55-57页 |
| ·嵌段接枝率与通量趋势模型 | 第57-58页 |
| ·膜孔径对通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 ·接枝膜的动态接触角测定 | 第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附录A 符号说明 | 第67-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