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一、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第9-12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9-11页 |
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9-10页 |
2. 关于问卷回收的情况 | 第10页 |
3. 调查对象分类统计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 量表测查 | 第11-12页 |
2. 访谈 | 第12页 |
3. 心理咨询实践 | 第12页 |
二、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12-25页 |
(一) 扩招前后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及分析讨论 | 第12-16页 |
1. 扩招前后江西省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及分析讨论 | 第12-13页 |
2. 扩招前后江西省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及分析讨论 | 第13-15页 |
3. 扩招前后江西省大学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及分析讨论 | 第15-16页 |
4. 扩招后江西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 第16页 |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 第16-18页 |
(三) 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及分析讨论 | 第18-25页 |
1. 江西省高校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及分析讨论 | 第18-19页 |
2. 江西省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及分析讨论 | 第19-21页 |
3. 江西省不同类型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及分析讨论 | 第21-23页 |
4. 江西省农村与城市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及分析讨论 | 第23-24页 |
5. 江西省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及分析讨论 | 第24-25页 |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讨论 | 第25-31页 |
(一)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 | 第25-29页 |
1. 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25-26页 |
2.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26-27页 |
3.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27-29页 |
(二)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部因素 | 第29-31页 |
1. 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29-30页 |
2.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30页 |
3.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30-31页 |
4. 大学生的认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31页 |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 第31-41页 |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思路 | 第32-33页 |
1.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建设 | 第32-33页 |
2.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 | 第33页 |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内容 | 第33-37页 |
1. 人格健全教育 | 第34页 |
2. 积极适应教育 | 第34-35页 |
3. 情绪稳定教育 | 第35页 |
4. 意志力优化教育 | 第35页 |
5. 人际和谐教育 | 第35-36页 |
6. 正确恋爱观教育 | 第36页 |
7. 生命教育 | 第36-37页 |
(三)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进行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 第37-40页 |
1. 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 第37页 |
2.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 第37-38页 |
3. 加强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 | 第38页 |
4. 加强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 | 第38页 |
5. 开展朋辈辅导 | 第38-39页 |
6.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 第39页 |
7. 重视心理危机干预 | 第39-40页 |
(四)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40-41页 |
1. 建设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 第40页 |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 第40-41页 |
结束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