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1.1 稀土概述 | 第14-16页 |
1.1.1 稀土元素的分类 | 第14页 |
1.1.2 稀土元素的性质 | 第14-15页 |
1.1.3 稀土元素的应用 | 第15页 |
1.1.4 稀土资源的分布 | 第15页 |
1.1.5 稀土矿床的分类 | 第15-16页 |
1.2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概述 | 第16-20页 |
1.2.1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矿床成因及特征 | 第17-18页 |
1.2.2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中矿石的理化性质 | 第18-19页 |
1.2.3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中稀土和铝的赋存状态 | 第19-20页 |
1.3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浸出工艺 | 第20-23页 |
1.3.1 浸取化学基础 | 第20-21页 |
1.3.2 原地浸出工艺 | 第21-22页 |
1.3.3 浸取剂的发展 | 第22-23页 |
1.4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抑铝浸出的研究 | 第23-25页 |
1.4.1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稀土浸出液组成 | 第23页 |
1.4.2 浸出过程抑铝研究 | 第23-24页 |
1.4.3 浸出液除铝研究 | 第24-25页 |
1.5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中黏土矿物的研究 | 第25-28页 |
1.5.1 黏土矿物种类和结构 | 第25-26页 |
1.5.2 黏土矿物膨胀机理 | 第26-27页 |
1.5.3 黏土矿物膨胀过程 | 第27页 |
1.5.4 黏土矿物抑膨研究 | 第27-28页 |
1.6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8-32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30-32页 |
第2章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32-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2-3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2.3.1 柱浸工艺研究方法 | 第34页 |
2.3.2 稀土及铝赋存状态分析 | 第34-36页 |
2.3.3 浸出液中稀土和铝的含量分析 | 第36页 |
2.3.4 除铝离子之外的非稀土杂质离子含量测定 | 第36页 |
2.3.5 黏土矿物膨胀性能检测 | 第36-37页 |
2.3.6 黏土矿物胶体稳定性能检测 | 第37-38页 |
2.4 黏土矿物谱学特征分析 | 第38-40页 |
2.4.1 斯托克斯沉降法 | 第38-39页 |
2.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9页 |
2.4.3 扫描电镜(SEM) | 第39页 |
2.4.4 透射电镜(TEM) | 第39页 |
2.4.5 红外吸收光谱(FT-IR) | 第39-40页 |
第3章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矿物学研究 | 第40-53页 |
3.1 矿石的化学分析 | 第40-43页 |
3.1.1 矿石化学组成 | 第40页 |
3.1.2 矿石中稀土和铝赋存状态及含量 | 第40-41页 |
3.1.3 粒径分布 | 第41-42页 |
3.1.4 离子相组成 | 第42页 |
3.1.5 离子相稀土配分 | 第42-43页 |
3.2 矿石的谱学特征 | 第43-52页 |
3.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3-48页 |
3.2.2 扫描电镜(SEM) | 第48-49页 |
3.2.3 透射电镜(TEM) | 第49-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抑铝浸出研究 | 第53-59页 |
4.1 浸取剂种类及浓度对抑铝浸出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 浸取剂pH对抑铝浸出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 浸取温度对抑铝浸出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黏土矿物膨胀性能研究 | 第59-71页 |
5.1 浸取剂种类及浓度对黏土矿物膨胀性能的影响 | 第59-61页 |
5.2 尾矿膨胀性能测试 | 第61-62页 |
5.3 黏土矿物胶体稳定性能检测 | 第62-64页 |
5.4 羧基化合物在稀土矿浸取过程中的抑膨抑铝机理 | 第64-69页 |
5.4.1 淋洗尾矿中黏土矿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65-67页 |
5.4.2 淋洗尾矿中黏土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 第67-68页 |
5.4.3 淋洗尾矿中黏土矿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8-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