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前言 | 第5-9页 |
| 第1章 导言 | 第9-15页 |
|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国际背景 | 第9-10页 |
| ·国内背景 | 第10页 |
| ·本文的相关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相关准则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相关实务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第2章 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风险 | 第15-23页 |
| ·衍生金融工具产生及发展的背景分析 | 第15-16页 |
| ·经济背景 | 第15页 |
| ·技术背景 | 第15-16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及特点 | 第16-19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 第16-18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 第18-19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 | 第19-21页 |
| ·根据其基础工具的形态划分 | 第19-20页 |
| ·根据基础金融工具种类划分 | 第20页 |
| ·根据交易场所的不同划分 | 第20-21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 第21-23页 |
| ·信用风险 | 第21页 |
| ·流动性风险 | 第21-22页 |
| ·市场风险 | 第22页 |
| ·运作风险 | 第22页 |
| ·法律风险 | 第22-23页 |
| 第3章 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 | 第23-42页 |
|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概述 | 第23-26页 |
|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定义 | 第23-24页 |
|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 第24-26页 |
|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作用 | 第26页 |
|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内容与层次 | 第26页 |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目标 | 第26-28页 |
| ·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 第27页 |
| ·本文所持的观点 | 第27-28页 |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目标与财务会计目标的一致性研究 | 第28页 |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确认 | 第28-32页 |
| ·衍生金融工具与财务报表要素定义的有效性研究 | 第28-31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时点 | 第31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原则 | 第31-32页 |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 | 第32-36页 |
| ·会计计量的一般理论 | 第32-33页 |
| ·公允价值 | 第33-35页 |
|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全面计量模式 | 第35-36页 |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报告 | 第36-37页 |
| ·会计报告的基本理论 | 第36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列报 | 第36-37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外披露 | 第37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第37-42页 |
| ·相关性 | 第38-40页 |
| ·可靠性 | 第40-41页 |
| ·重要性 | 第41-42页 |
| 第4章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实践 | 第42-57页 |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历史进程 | 第42-44页 |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产生 | 第42-43页 |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 | 第43页 |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前景展望 | 第43-44页 |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在我国 | 第44-47页 |
| ·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 第44-45页 |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在我国的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 | 第45-47页 |
| ·对发展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对策和建议 | 第47页 |
| ·外汇类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 | 第47-50页 |
| ·套期保值 | 第48-49页 |
| ·投机业务 | 第49-50页 |
| ·上述业务的会计披露 | 第50页 |
| ·利率类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 | 第50-55页 |
| ·套期保值 | 第50-53页 |
| ·投机业务 | 第53-54页 |
| ·上述业务的会计披露 | 第54-55页 |
| ·股票类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 | 第55-57页 |
| ·购买时的会计处理 | 第55页 |
| ·可转换债券持有期间价格变动的会计处理 | 第55页 |
| ·可转换债券转换权行使时的会计处理 | 第55-56页 |
| ·可转换债券的会计披露 | 第56-57页 |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