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经营学、森林计测学、森林经理学论文--森林经理学论文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综合分析的研究

独创性声明第1-3页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12页
1 引言第12-21页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进展第13-20页
  1.2.1 国内外生态脆弱区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2 国内外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研究进展第17-20页
 1.3 问题的提出第20-21页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1-35页
 2.1 研究内容与重点第21页
 2.2 研究目标第21-22页
 2.3 研究方案第22页
 2.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2页
 2.5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第22-24页
 2.6 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第24-31页
  2.6.1 生态学理论第24-27页
  2.6.2 森林资源管理理论第27-29页
  2.6.3 森林资源管理基本原理第29-31页
 2.7 试验区的选择第31-35页
  2.7.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第31-32页
  2.7.2 社会与经济概况第32页
  2.7.3 植被状况第32-33页
  2.7.4 森林资源管理现状第33-35页
3 试验区的评价与分析第35-44页
 3.1 相关概念第35-37页
 3.2 试验区生态脆弱性判定第37-38页
 3.3 试验区生态脆弱特点分析第38-42页
  3.3.1 景观特征分析第38-39页
  3.3.2 干扰程度分析第39-40页
  3.3.3 生态脆弱特点第40-42页
 3.4 试验区森林资源管理研究的必要性分析第42-43页
 3.5 小结第43-44页
4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第44-52页
 4.1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第44页
 4.2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第44-50页
  4.2.1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第44-45页
  4.2.2 现实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础分析第45-46页
  4.2.3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第46-47页
  4.2.4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的建立方法第47-50页
 4.3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分析第50-51页
 4.4 小结第51-52页
5 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南麓生态脆弱性研究第52-77页
 5.1 生态脆弱性成因因子调查第52页
 5.2 生态脆弱性成因主导因子关系分析第52-60页
  5.2.1 方法、目的和意义第52-53页
  5.2.2 生态脆弱性系统诊断第53-55页
  5.2.3 因子划分层次第55页
  5.2.4 计算因子影响域和影响强度第55-56页
  5.2.5 生态脆弱性系统诊断因子层次结构分析第56-59页
  5.2.6 生态脆弱性系统诊断根因子分析第59页
  5.2.7 生态脆弱性系统诊断因子关系分析第59-60页
 5.3 生态脆弱性评价与生态脆弱类型划分第60-67页
  5.3.1 主成分分析的一般原理第60-61页
  5.3.2 生态脆弱性主成分分析第61-67页
 5.4 生态脆弱类型分区特点第67-69页
 5.5 生态脆弱区成因分析第69-73页
 5.6 生态脆弱区典型调查分析第73-75页
 5.7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分析第75-76页
 5.8 小结第76-77页
6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间耦合分析第77-87页
 6.1 森林资源与环境第77-81页
  6.1.1 森林覆被率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第77-78页
  6.1.2 人均森林资源与水土流失面积率的关系第78-79页
  6.1.3 坡地(坡度≥16°)森林覆被率与水土流失面积率的关系第79-81页
  6.1.4 林分平均郁闭度与水土流失面积率的关系第81页
 6.2 森林资源与经济第81-83页
 6.3 人口与环境第83-84页
 6.4 环境因子间第84-86页
  6.4.1 水土流失与生态脆弱性关系第84页
  6.4.2 耕地占总土地面积%与生态脆弱性关系第84页
  6.4.3 植被保护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第84-85页
  6.4.4 年均湿润度与生态脆弱性关系第85页
  6.4.5 林地、耕地与湿润度的关系第85-86页
 6.5 小结第86-87页
7 生态脆弱性与森林资源间关系分析第87-102页
 7.1 森林资源数量与生态脆弱性间关系第87-91页
  7.1.1 森林覆被率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第87-89页
  7.1.2 疏林地、灌木林地资源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第89页
  7.1.3 人均森林资源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第89-90页
  7.1.4 林业用地面积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第90-91页
 7.2 森林资源质量与生态脆弱性间关系第91-94页
  7.2.1 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与生态脆弱性关系第91-92页
  7.2.2 林分平均郁闭度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第92-94页
 7.3 森林资源组成、结构与生态脆弱性间关系第94-96页
  7.3.1 森林资源树种组成结构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第94-95页
  7.3.2 林分平均年龄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第95-96页
 7.4 森林资源区域分布特点与生态脆弱性间关系第96-99页
  7.4.1 坡地森资源数量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第96-97页
  7.4.2 坡地森林资源分布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第97页
  7.4.3 森林资源主要组成树种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第97-99页
 7.5 小结第99-102页
8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分析第102-116页
 8.1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系统诊断及解决对策第102-109页
  8.1.1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存在问题调查与系统诊断分析第102页
  8.1.2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诊断因子层次结构第102-103页
  8.1.3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主要存在问题系统诊断根因子分析第103页
  8.1.4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内在关系分析第103-107页
  8.1.5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第107-109页
 8.2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的特殊性第109-113页
  8.2.1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目标的差异性第109页
  8.2.2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的特殊性第109-113页
 8.3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第113-114页
 8.4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要素分析第114-115页
 8.4 小结第115-116页
9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机制第116-139页
 9.1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机制的确立依据第116-119页
  9.1.1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的主导功能和社会需求分析第117页
  9.1.2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的总体目标第117-118页
  9.1.3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宏观决策与调控第118-119页
 9.2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分区管理第119-122页
  9.2.1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分区管理的差异性分析第120-121页
  9.2.2 森林资源管理类型第121-122页
 9.3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分区管理技术与措施第122-133页
  9.3.1 严重生态脆弱区第122-125页
  9.3.2 强度生态脆弱区第125-127页
  9.3.3 中度生态脆弱区第127-129页
  9.3.4 轻度生态脆弱区第129-132页
  9.3.5 生态良好区第132-133页
 9.4 生态脆弱区分区森林资源管理机制建议第133-135页
  9.4.1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现实第134页
  9.4.2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机制建议第134-135页
 9.5 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管理目标成效分析第135-138页
 9.6 小结第138-139页
10 结论与讨论第139-140页
附录第140-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6页
个人简介第156-157页
导师简介第157-160页
成果目录清单第160-161页
致谢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浅析公证行为的性质
下一篇: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及其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