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 重建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史 | 第8页 |
2 全球各地寻找各类的气候变化信息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 第8-9页 |
第二节 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1 选择的研究地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古气候研究的薄弱区 | 第9-10页 |
2 选择的对象是国际研究的热点 | 第10页 |
3 研究时限是目前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时段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2 国内最新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第四节 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 | 第16-18页 |
1 长期以来重庆及周边地区古气候研究相对薄弱 | 第16页 |
2 古气候变化信息的提取不够全面,碳氧同位素的古环境解译出现分歧 | 第16-17页 |
3 环境重建的定量化问题及古温度的计算问题 | 第17页 |
4 我国气候变化特点的研究较少,对气候跃变事件研究得还不够 | 第17-18页 |
第五节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2 目标 | 第18-19页 |
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第六节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洞穴化学沉积物重建古环境的理论研究 | 第20-26页 |
第一节 岩溶作用过程和洞穴沉积物的形成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洞穴沉积物碳氧同位素记温的主要原理及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1 同位素计温的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2 碳、氧同位素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3 碳、氧同位素的古环境解译 | 第24页 |
第三节 岩溶洞穴沉积物中石笋的沉积学特征及沉积速率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6-31页 |
第一节 研究区的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 第26-28页 |
1 地质地貌条件 | 第26-27页 |
2 气候条件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与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沉积学特征分析 | 第29页 |
第四节 现代洞穴碳酸钙沉积平衡检验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石笋碳氧同位素记录、沉积速率分析 | 第31-43页 |
第一节 年代数据及沉积速率分析 | 第31-34页 |
1 年代序列 | 第31-32页 |
2 沉积速率 | 第32-34页 |
第二节 碳氧同位素特征 | 第34-38页 |
1 氧同位素特征 | 第34-35页 |
2 碳氧同位素的曲线对比 | 第35-38页 |
第三节 古气候变化记录 | 第38-41页 |
1 31.99-31.44ka B.P.期间稳定的温暖干旱期 | 第38-39页 |
2 31.44-18.29ka B.P.期间冷干的气候配置 | 第39-40页 |
3 18.29-16.96ka B.P.的气候突变期 | 第40-41页 |
4 16.96-15.02ka B.P.为气候强干冷期 | 第41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32-15kaB.P.重庆地区石笋古气候记录与其他地区的对比研究 | 第43-49页 |
第一节 区域对比 | 第43-47页 |
1 贵州七星洞 | 第43页 |
2 南京葫芦洞 | 第43-44页 |
3 区域对比 | 第44-47页 |
第二节 全球对比 | 第47-49页 |
第六章 问题与讨论 | 第49-51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49页 |
第二节 讨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重庆梁天弯洞14号石笋碳氧同位素数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