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31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1.1.1 柱花草 | 第11-12页 |
1.1.2 柱花草炭疽病病原菌、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 第12-16页 |
1.1.3 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柱花草炭疽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应用 | 第16-23页 |
1.1.4 柱花草炭疽菌的致病性差异和致病类型 | 第23-24页 |
1.1.5 柱花草抗炭疽病育种 | 第24-29页 |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1.2.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9-30页 |
1.2.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柱花草炭疽病的调查、病原采集和病原的分离培养 | 第31-33页 |
2.1 病害的调查和病原收集 | 第31页 |
2.2 病原菌的单抱分离纯培养和保存 | 第31-32页 |
2.3 病原菌的恢复培养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柱花草炭疽菌遗传多态性分析 | 第33-57页 |
3.1 RAPD分析 | 第33-43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3-38页 |
3.1.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3.2 AFLP分析 | 第43-5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4-48页 |
3.2.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柱花草炭疽菌致病力鉴定和致病类型分析 | 第57-68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0-67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柱花草炭疽病流行病学研究 | 第68-74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8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8-74页 |
第六章 柱花草抗炭疽病育种研究 | 第74-89页 |
6.1 抗病种质的引种评价 | 第74-80页 |
6.1.1 圭亚那种柱花草的引种评价 | 第74-79页 |
6.1.2 粗糙柱花草和西布拉柱花草的引种评价 | 第79-80页 |
6.2 应用多次单株选择法选育抗病品种(系) | 第80-86页 |
6.2.1 抗病株系的接种鉴定筛选 | 第80-83页 |
6.2.2 抗病品系比较试验 | 第83-86页 |
6.3 辐射抗病育种 | 第86-89页 |
6.3.1 实验材料 | 第86页 |
6.3.2 试验方法 | 第86-87页 |
6.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7-8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9-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附表Ⅰ | 第96-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