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信息资源及其管理论文

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与激励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8页
0. 引言第8-13页
 0.1 研究内容第8-10页
 0.2 研究基础第10-11页
 0.3 研究方法与创新第11-13页
  0.3.1 研究方法第11页
  0.3.2 研究意义第11页
  0.3.3 创新和不足第11-13页
1. 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综合性评述第13-32页
 1.1 信息资源共享历史沿革第13-18页
  1.1.1 信息资源共享的历史回顾第13-14页
  1.1.2 UBC和UAP的最新进展第14-15页
  1.1.3 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实践第15-16页
  1.1.4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分析第16-18页
  1.1.5 经验分析结论与展望第18页
 1.2 共享作为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第18-23页
  1.2.1 资源配置的理论回顾第18-20页
  1.2.2 信息资源配置第20-23页
  1.2.3 资源配置中共享的评述第23页
 1.3 信息资源共享模型的研究第23-31页
  1.3.1 Kingma信息资源共享分析方法第23-24页
  1.3.2 Hal.R.Varian团体消费与内部共享模型第24-26页
  1.3.3 张军-姜建强俱乐部模型第26-29页
  1.3.4 白君礼-李志俊信息资源共享博弈第29-30页
  1.3.5 信息资源共享模型综合评论第30-31页
 1.4 综述小结第31-32页
2. 信息资源共享模型第32-38页
 2.1 信息资源共享模型描述第32-35页
  2.1.1 信息资源描述第32-33页
  2.1.2 共享成本描述第33页
  2.1.3 信息效用描述第33-34页
  2.1.4 信息资源共享过程描述第34-35页
 2.2 信息资源共享边界分析第35-38页
  2.2.1 共享边界的划分第35-36页
  2.2.2 个人理性边界第36页
  2.2.3 联盟理性边界第36-37页
  2.2.4 共享边界与效率改进第37页
  2.2.5 共享实现第37-38页
3. 二方参与信息资源共享及其实现第38-59页
 3.1 二人共享行为第38页
 3.2 二人共享的理性边界第38-41页
 3.3 二人动态共享机制—激励调整第41-47页
  3.3.1 共享剩余的讨价还价第41-42页
  3.3.2 共享满意的讨价还价第42-43页
  3.3.3 共享信息资源数量的讨价还价第43-45页
  3.3.4 共享信息资源质量的讨价还价第45-47页
  3.3.5 信息资源共享的动态均衡第47页
 3.4 政府调节与补偿第47-54页
  3.4.1 政府调节第47-52页
  3.4.2 政府补贴第52-54页
 3.5 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例子:期刊资源共享第54-57页
  3.5.1 外文期刊资源共享第54-56页
  3.5.2 国内期刊资源共享第56-57页
  3.5.3 两组共享数据的对比第57页
 3.6 结论性评论第57-59页
4. 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及其实现第59-75页
 4.1 网络协作评述第59-60页
 4.2 共享网络模型第60-62页
  4.2.1 网络模型描述第60-62页
  4.2.2 网络模型的优点第62页
 4.3 三用户信息资源共享的应用第62-65页
  4.3.1 零边三用户信息资源共享第63-64页
  4.3.2 单边三用户信息资源共享第64页
  4.3.3 双边三用户信息资源共享第64-65页
  4.3.4 三用户信息资源共享核心网络第65页
 4.4 共享网络的结构第65-68页
  4.4.1 信息资源共享结构模式划分第65-66页
  4.4.2 不同结构模式的信息资源共享效率第66-68页
  4.4.3 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稳定性第68页
 4.5 共享核心网络及其实现第68-72页
  4.5.1 核心网络生成第69-70页
  4.5.2 核心网络褪化第70-71页
  4.5.3 两种路径关系第71-72页
 4.6 共享网络的例子第72-73页
 4.7 本节结论第73-75页
5. 拓展与结论第75-79页
 5.1 两点拓展第75-77页
 5.2 全文结论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后记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俄语词汇的多义性研究
下一篇:试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决策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