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目标可视化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空间目标可视化系统概述 | 第10-11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1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卫星轨道动力学基础 | 第12-31页 |
| ·常用坐标系 | 第12-17页 |
| ·地心坐标系 | 第12-15页 |
| ·地面坐标系 | 第15-17页 |
| ·时间系统 | 第17-18页 |
| ·恒星时 | 第17-18页 |
| ·世界时 | 第18页 |
| ·儒略日JD 和约化儒略日MJD | 第18页 |
| ·原子时AT 和世界协调时UTC | 第18页 |
| ·二体轨道特性 | 第18-23页 |
| ·二体问题的解析解 | 第19-20页 |
| ·卫星轨道根数 | 第20-23页 |
| ·星下点太阳高度角 | 第23-24页 |
| ·航天器星下点及可见性分析 | 第24-28页 |
| ·不考虑地球自转和摄动影响的星下点轨迹 | 第25页 |
| ·考虑地球自转和摄动影响的星下点轨迹 | 第25-26页 |
| ·星下点轨迹的计算过程 | 第26页 |
| ·可见性分析 | 第26-28页 |
| ·覆盖分析 | 第28-29页 |
| ·SGP4 模型和两行轨道根数 | 第29-30页 |
| ·SGP4 模型简介 | 第29页 |
| ·两行轨道根数简介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OpenGL 及其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 第31-58页 |
| ·OpenGL 开发环境介绍 | 第31-32页 |
| ·OpenGL 介绍 | 第31-32页 |
| ·OpenGL 基本工作流程 | 第32页 |
| ·Windows 与OpenGL 的接口设置 | 第32-35页 |
| ·OpenGL 体系结构 | 第32-33页 |
| ·OpenGL 渲染上下文(RC) | 第33-34页 |
| ·OpenGL 调色板和像素格式设置 | 第34-35页 |
| ·空间目标可视化系统程序的变换和取景 | 第35-43页 |
| ·图象输出过程 | 第35-38页 |
| ·模视变换 | 第38-40页 |
| ·投影变换 | 第40-42页 |
| ·视区变换和附加裁减面 | 第42-43页 |
| ·空间目标可视化系统程序的真实感技术 | 第43-51页 |
| ·OpenGL 的消隐 | 第43-44页 |
| ·OpenGL 的颜色模型 | 第44-45页 |
| ·OpenGL 的光照、光照模型和材质 | 第45-48页 |
| ·OpenGL 的纹理映射技术 | 第48-51页 |
| ·空间目标可视化系统程序的模型构筑 | 第51-54页 |
| ·显示列表 | 第51-53页 |
| ·利用3DS 文件建模 | 第53-54页 |
| ·空间目标可视化系统程序的动画合成 | 第54-57页 |
| ·动画显示原理 | 第54-55页 |
| ·提高动画显示性能的技术 | 第55-56页 |
| ·空间目标可视化系统程序的动画实现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四章 空间目标可视化系统的设计 | 第58-73页 |
| ·空间目标可视化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 | 第58页 |
| ·空间目标可视化系统的模块结构和功能 | 第58-63页 |
| ·空间目标可视化系统的程序界面 | 第63-66页 |
| ·参数显示与设置区 | 第64-65页 |
| ·二维显示窗口 | 第65页 |
| ·三维显示窗口 | 第65-66页 |
| ·地基观测窗口 | 第66页 |
| ·空间目标可视化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 第66-72页 |
| ·三维视图的实现 | 第66-68页 |
| ·二维视图的实现 | 第68-70页 |
| ·地基观测视图的实现 | 第70-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