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中药消炎膏治疗奶牛乳房炎试验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简写及缩略语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42页 |
| 第一章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 第10-35页 |
| 1.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 第10-11页 |
| ·发病率高 | 第10页 |
| ·致使母牛提早淘汰 | 第10页 |
| ·产奶量下降 | 第10-11页 |
| ·牛奶品质下降 | 第11页 |
| ·经济损失高 | 第11页 |
| 2.奶牛乳房的生理结构 | 第11-12页 |
| 3.奶牛乳房的自然防御机制 | 第12-13页 |
| 4.乳房炎的概念及分类 | 第13-15页 |
| ·乳房炎的概念 | 第13页 |
| ·乳房炎的分类 | 第13-14页 |
| ·临床型乳房炎的分类 | 第14-15页 |
| 5.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因素 | 第15-19页 |
| ·环境因素 | 第15-16页 |
| ·自身因素 | 第16-18页 |
| ·营养因素 | 第18页 |
| ·管理因素 | 第18-19页 |
| 6.奶牛乳房炎的病原学研究 | 第19-23页 |
| ·主要病原菌 | 第19-22页 |
| ·霉形体 | 第22页 |
| ·支原体 | 第22页 |
| ·真菌 | 第22页 |
| ·病毒 | 第22-23页 |
| 7 发病机理 | 第23-24页 |
| ·致病细菌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 | 第23页 |
| ·致病菌的乳房内感染机理 | 第23-24页 |
| ·感染后的乳腺防御反应 | 第24页 |
| ·奶牛隐性乳房炎机理 | 第24页 |
| 8.诊断方法的研究 | 第24-26页 |
| ·乳汁病原学检查法 | 第24-25页 |
| ·体细胞计数法 | 第25页 |
| ·乳汁pH值的检查 | 第25页 |
| ·其他方法检测 | 第25-26页 |
| 9.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 第26-30页 |
| ·抗生素治疗 | 第27-29页 |
| ·乳房炎疫苗 | 第29页 |
|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 第29-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5页 |
| 第二章 自制中药消炎膏治疗奶牛乳房炎的理论基础 | 第35-42页 |
| 1.中兽医对乳房炎的理解与治疗 | 第35-37页 |
| ·乳房炎的发病机理 | 第35页 |
| ·中药对乳房炎的作用 | 第35-36页 |
| ·中药治疗现状 | 第36-37页 |
| 2 给药途径的选择 | 第37-39页 |
| ·关于药物透皮吸收的理论 | 第39页 |
| ·药物透皮治疗体系(TTS)的优点 | 第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42-63页 |
|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的临床学调查 | 第42-47页 |
| 引言 | 第42-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 结果 | 第44-45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自制中药消炎膏的刺激和安全性试验 | 第47-52页 |
| 引言 | 第47-4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自制中药消炎膏治疗奶牛乳房炎疗效试验 | 第52-59页 |
| 引言 | 第52-5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 讨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治疗中牛奶药物残留对乳酸菌发酵的影响 | 第59-63页 |
| 引言 | 第5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1页 |
| 讨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 论文发表情况表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