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2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选题意义与价值 | 第10-11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一) 拖延 | 第11-12页 |
(二) 拖延的分类 | 第12-13页 |
(三) 学习拖延 | 第13-14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二) 国内学习拖延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五、学刊拖延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一) 心理分析理论 | 第22-23页 |
(二) 心理动力理论 | 第23页 |
(三) 行为理论 | 第23-24页 |
(四) 认知与认知行为理论 | 第24-25页 |
六、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5页 |
第一章 Milgram学习拖延量表的修订 | 第25-33页 |
一、Milgram学习拖延量表介绍及修订原因 | 第25-26页 |
(一) Milgram学习拖延量表介绍 | 第25-26页 |
(二) Milgram学习拖延量表修订原因 | 第26页 |
二、Milgram学习拖延量表的修订过程 | 第26-27页 |
(一) Milgram学习拖延原英文量表的翻译和回译 | 第26页 |
(二) 对量表中文译稿的结构和部分项目进行修改和增删 | 第26-27页 |
(三) 量表初稿的进一步审核与认定 | 第27页 |
三、Milgram学习拖延初始量表的预测 | 第27-31页 |
(一) 预测对象 | 第27-28页 |
(二) 预测结果分析 | 第28-31页 |
四、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1-33页 |
(一) 量表的信度 | 第31-32页 |
(二) 量表的效度 | 第32-33页 |
五 结论 | 第33页 |
第二章 小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调查及特点研究 | 第33-4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3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一) 预测对象 | 第33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33-34页 |
三、小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及人口变量分析 | 第34-38页 |
(一) 小学生在学习拖延上总体现状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二) 小学生学习拖延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三) 小学生学习拖延在不同年级间的差异分析 | 第36页 |
(四) 小学生学习拖延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五) 小学生学习拖延在是否班干部间的差异分析 | 第37页 |
(六) 小学生在农村和学校间的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五、小学产生学习拖延现状及特点的讨论 | 第38-41页 |
(一) 小学生学习拖延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讨论 | 第38-39页 |
(二) 小学生学习拖延的性别差异讨论 | 第39-40页 |
(三) 小学生学习拖延年级差异讨论 | 第40页 |
(四) 小学生班干与非班干的差异讨论 | 第40-41页 |
(五) 小学生在是否独生子女间的差异讨论 | 第41页 |
(六) 小学生在城市和农村小学间的差异比较 | 第41页 |
第三章 小学生学习拖延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8页 |
一、小学生学习拖延的外在表现 | 第41-42页 |
二、小学生学习拖延的影响因素 | 第42-48页 |
(一) 个体因素 | 第42-45页 |
(二) 教师因素 | 第45-46页 |
(三) 父母因素 | 第46-47页 |
(四) 其他因素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小学生学习拖延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48-5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48页 |
二、预测对象 | 第48页 |
三、研究工具 | 第48-49页 |
四、预测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49-50页 |
五、讨论 | 第50-51页 |
六、结论 | 第51页 |
第五章 小学生学习拖延的矫正原则和教育对策 | 第51-63页 |
一、小学生学习拖延的矫正原则 | 第52页 |
(一) 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相结合原则 | 第52页 |
(二) 持之以恒原则 | 第52页 |
二、小学生学习拖延的教育对策 | 第52-63页 |
(一) 教师层面 | 第53-60页 |
(二) 家长层面 | 第60-61页 |
(三) 心理干预层面 | 第61-62页 |
(四) 家校合作层面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页 |
本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