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研究概况及经痛舒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壹部分 综述及文献研究 | 第10-32页 |
| 一、中医 | 第10-22页 |
| 1.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 第10-11页 |
| 2.中医治疗 | 第11-19页 |
| 2.1 内治法 | 第11-15页 |
| (1) 经方加减治疗方药 | 第11-12页 |
| (2) 自拟方治疗 | 第12-14页 |
| (3) 中成药及单验方治疗 | 第14页 |
| (4) 饮食疗法 | 第14-15页 |
| 2.2 外治法 | 第15-18页 |
| (1) 体针治疗 | 第15页 |
| (2) 艾灸治疗 | 第15页 |
| (3) 耳穴治疗 | 第15-16页 |
| (4) 穴位注射 | 第16页 |
| (5) 针药合用 | 第16-17页 |
| (6) 按摩治疗 | 第17页 |
| (7) 外敷法 | 第17-18页 |
| (8) 刮痧 | 第18页 |
| (9) 拔罐 | 第18页 |
| 2.3 其他疗法 | 第18-19页 |
| (1) 滴耳疗法 | 第18页 |
| (2) 纳鼻疗法 | 第18-19页 |
| 3.讨论 | 第19-20页 |
| 4.参考文献 | 第20-22页 |
| 二、西医 | 第22-32页 |
| 1.定义及发病原理 | 第22-25页 |
| 2.临床表现 | 第25页 |
| 3.诊断及鉴别诊断 | 第25-26页 |
| 4.临床治疗 | 第26-29页 |
| 5.预防调护 | 第29页 |
| 6.讨论 | 第29-31页 |
| 7.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 第贰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2-46页 |
| 一.临床资料 | 第32-34页 |
| 1.诊断标准 | 第32-33页 |
| 2.纳入标准 | 第33页 |
| 3.排除标准 | 第33-34页 |
| 4.对象来源及分组 | 第34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34-40页 |
| 1.观察方法 | 第34-35页 |
| 2.疗效判定标准 | 第35-36页 |
| 3.统计分析 | 第36页 |
| 4.治疗方案 | 第36页 |
| 5.观察内容 | 第36页 |
| 6.观察结果 | 第36-40页 |
| 三.讨论 | 第40-45页 |
| 1.经痛舒的组方特点及作用 | 第40-43页 |
| 2.单味药物的药理分析 | 第43-44页 |
| 3.经痛舒的临床疗效评价 | 第44-45页 |
| 四.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