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15页 |
| 临床研究 | 第15-28页 |
| 一、病例选择 | 第15-18页 |
| (一) 诊断标准 | 第15-18页 |
| (二) 纳入标准 | 第18页 |
| (三) 排除标准 | 第18页 |
| 二、临床资料 | 第18-22页 |
| (一) 一般资料 | 第18-19页 |
| (二) 消癥丸组、乳结康丸组病程对比 | 第19-20页 |
| (三) 消癥丸组、乳结康丸组主要症状对比 | 第20页 |
| (四) 消癥丸组、乳结康丸组主要体征对比 | 第20-21页 |
| (五) 消癥丸组、乳结康丸组舌、脉象对比 | 第21页 |
| (六) 消癥丸组、乳结康丸组乳腺B超声像图差异对比 | 第21页 |
| (七) 消癥丸组、乳结康丸组CDFI检查对比 | 第21-22页 |
| (八) 消癥丸组、乳结康丸组治疗前病情积分对比 | 第22页 |
| 三、治疗方法 | 第22-23页 |
| 四、观察指标 | 第23页 |
| (一) 背景资料 | 第23页 |
| (二) 安全性观察 | 第23页 |
| (三) 疗效性观察 | 第23页 |
| 五、疗效评定指标 | 第23-24页 |
| 六、统计方法 | 第24页 |
| 七、治疗结果 | 第24-27页 |
| (一) 消癥丸组、乳结康丸组疗效对比 | 第24页 |
| (二) 消癥丸组、乳结康丸组治疗前后积分对比 | 第24页 |
| (三) 消癥丸组、乳结康丸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对比 | 第24-26页 |
| (四) 消癥丸组、乳结康丸组血液流变学对比 | 第26页 |
| (五) 安全性观测 | 第26-27页 |
| 八、随访 | 第27-28页 |
| 讨论 | 第28-31页 |
| 一、消癥丸组方依据 | 第28页 |
| 二、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药理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 (一) 调整紊乱的内分泌激素 | 第29页 |
| (二) 调整激素受体含量 | 第29页 |
| (三) 改善微循环 | 第29页 |
| (四) 保护和修复乳腺组织的增生性病理损害 | 第29-30页 |
| 三、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 结语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 综述 | 第34-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