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广场中环境小品的地域性创作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1.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4页 |
·课题研究的框架 | 第14-15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18页 |
2.对环境小品地域性的文化思考 | 第18-37页 |
·地域主义设计理论 | 第18-26页 |
·地域主义的形成 | 第19-21页 |
·地域主义的发展 | 第21-22页 |
·地域主义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地域主义建筑的特征 | 第24-26页 |
·地域性与一体化并存 | 第26页 |
·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理论 | 第26-27页 |
·当代中国的地域文化研究 | 第27-30页 |
·中国地域文化形态的形成 | 第27-28页 |
·中国地域文化形态分类 | 第28-29页 |
·当代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环境小品的地域性设计理论 | 第30-35页 |
·地域性环境小品的定义 | 第30-31页 |
·地域性创作的三要素 | 第31-34页 |
·环境小品地域性创作的两种途径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3.对城市广场中环境小品的认知与研究 | 第37-57页 |
·环境小品的简述 | 第37页 |
·环境小品的分类 | 第37-43页 |
·按所处空间位置分 | 第38-39页 |
·按艺术形式分 | 第39-40页 |
·按功能分 | 第40-42页 |
·按空间特性分 | 第42页 |
·按形式题材分 | 第42-43页 |
·环境小品的特征 | 第43-45页 |
·整体性 | 第43页 |
·科学性 | 第43-44页 |
·艺术性 | 第44页 |
·文化性 | 第44页 |
·休闲性 | 第44-45页 |
·环境小品的意义 | 第45-46页 |
·环境小品的设计原则 | 第46-51页 |
·环境小品的价值体现 | 第51-54页 |
·景观价值 | 第52页 |
·适用价值 | 第52页 |
·文化价值 | 第52-53页 |
·情感价值 | 第53页 |
·生态价值 | 第53页 |
·经济价值 | 第53-54页 |
·环境小品与城市广场空间的关联性 | 第54页 |
·小结 | 第54-57页 |
4.环境小品的地域性设计策略 | 第57-86页 |
·设计原则 | 第57-60页 |
·再现的原则 | 第57-58页 |
·复兴的原则 | 第58-59页 |
·发展的原则 | 第59-60页 |
·环境小品地域性创作的两个层面 | 第60页 |
·影响环境小品地域性设计的因素 | 第60-61页 |
·环境小品的地域性设计策略 | 第61-84页 |
·对自然环境的回应 | 第62-72页 |
·结合自然环境特色的设计 | 第62页 |
·结合气候,生态的设计 | 第62-65页 |
·结合地形地貌和地质特征的设计 | 第65-67页 |
·对当地植被和水体的利用 | 第67-72页 |
·地方人文的回归与创造 | 第72-80页 |
·追求人性化的空间 | 第72-74页 |
·融入城市的文脉 | 第74-78页 |
·可持续环境小品的艺术与形式 | 第78页 |
·休闲文化的多样性表达 | 第78-80页 |
·经济,生态的完善与适宜性技术的选择 | 第80-84页 |
·地方材料的运用 | 第80-82页 |
·适宜性技术的选择 | 第82-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5.环境小品的地域性创作实践 | 第86-93页 |
·项目概述 | 第86-88页 |
·环境小品的地域性设计分析 | 第88-90页 |
·地域环境观的建立 | 第88-90页 |
·宜人活动空间的创造 | 第90页 |
·小结 | 第90-93页 |
6.结语 | 第93-94页 |
图表目录 | 第94-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