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贾平凹散文语言特色及缺陷 | 第11-25页 |
第一节 贾平凹散文语言的个性化表现 | 第11-16页 |
一、习惯用单音节词 | 第12页 |
二、方言和口语的运用 | 第12-13页 |
三、频繁使用叠字词语 | 第13-14页 |
四、文言词语的运用 | 第14-15页 |
五、独特的比喻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贾平凹散文语言风格的渐变过程 | 第16-21页 |
一、“摹仿”之后的清新与忧伤 | 第16-18页 |
二、回归真实自我的“拙”和“朴” | 第18-20页 |
三、幽默的融入与抒情的淡出 | 第20-21页 |
第三节 贾平凹散文语言的缺陷 | 第21-25页 |
一、语言缺乏内在的逻辑和韵律 | 第21-22页 |
二、议论性语言苍白无力 | 第22-23页 |
三、部分语言太过随意而趋于恶俗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贾平凹散文中的特殊语气 | 第25-33页 |
第一节 “农裔城籍”造成的不同语气 | 第25-30页 |
一、“乡”的温和与真挚 | 第25-27页 |
二、“城”的冷漠与嘲讽 | 第27-30页 |
第二节 心态变化造成的语气差异 | 第30-33页 |
一、创作初期的积极与热情 | 第30-31页 |
二、人到中年的疲惫与颓废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贾平凹散文的小说化倾向 | 第33-44页 |
第一节 贾平凹散文的小说化实践 | 第33-41页 |
一、想象的虚构和融入 | 第36-38页 |
二、注重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 | 第38-40页 |
三、叙述视角的转换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小说化倾向的弊端 | 第41-44页 |
一、模糊了散文文体的本质特征 | 第42-43页 |
二、削弱了散文的艺术表现力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