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2页 |
第一部分 我国烟草行业技术创新的迫切性 | 第12-21页 |
1.1 我国烟草行业已取得的技术进步 | 第13-15页 |
1.1.1 制丝工艺设备 | 第13-14页 |
1.1.2 卷接包设备 | 第14页 |
1.1.3 烟(叶、梗)丝膨胀技术的广泛应用 | 第14页 |
1.1.4 在制品及产品物理质量 | 第14-15页 |
1.2 我国烟草行业面临的压力 | 第15-17页 |
1.3 我国烟草行业目前的技术缺陷 | 第17-19页 |
1.3.1 设备、流程及加工参数设置趋同化 | 第17-18页 |
1.3.2 卷烟生产成本较高 | 第18页 |
1.3.3 对加工过程及卷烟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较弱 | 第18-19页 |
1.4 我国烟草行业的五力分析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我国烟草行业技术创新的战略与重点 | 第21-30页 |
2.1 我国烟草行业的技术创新战略 | 第21-24页 |
2.2 我国烟草行业技术创新中的系统化设计 | 第24-27页 |
2.2.1 四个要素对卷烟烟气特性和感官特性的影响 | 第24页 |
2.2.2 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各要素对卷烟风格质量的作用 | 第24-25页 |
2.2.3 卷烟加工工艺对产品风格质量的作用 | 第25-26页 |
2.2.4 配方设计中对原料品质评价的重新定位 | 第26-27页 |
2.2.5 创造卷烟的质量风格、削减质量缺陷 | 第27页 |
2.3 我国烟草行业技术创新中的精细化加工 | 第27-30页 |
2.3.1 模块建立 | 第28页 |
2.3.2 流程设置 | 第28页 |
2.3.3 智能化控制 | 第28-30页 |
第三部分 成都卷烟厂的自我诊断与创新立项 | 第30-41页 |
3.1 成都卷烟厂简况 | 第30-31页 |
3.2 成都卷烟厂对自身弱点的诊断 | 第31-34页 |
3.3 成都卷烟厂的合作创新模式 | 第34-36页 |
3.4 成都卷烟厂创新项目的立项过程 | 第36-41页 |
第四部分 成都卷烟厂创新项目的目标与计划 | 第41-51页 |
4.1 技术创新项目的目标设定 | 第41-42页 |
4.2 技术创新项目的范围说明 | 第42-44页 |
4.2.1 原料特性研究 | 第42-43页 |
4.2.2 特色工艺研究 | 第43页 |
4.2.3 加香加料应用技术研究 | 第43-44页 |
4.2.4 产品研究 | 第44页 |
4.2.5 相关技术研究 | 第44页 |
4.3 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预算 | 第44-46页 |
4.4 技术创新项目的组织结构 | 第46-48页 |
4.5 技术创新项目的验收标准 | 第48-49页 |
4.6 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管理 | 第49-51页 |
第五部分 技术创新项目第一阶段的内容与实施 | 第51-61页 |
5.1 原料特性研究 | 第51-54页 |
5.1.1 原料供给体系建设 | 第51-52页 |
5.1.2 原料评价体系建设 | 第52-54页 |
5.1.3 原料品质控制体系建设 | 第54页 |
5.2 加工工艺创新 | 第54-58页 |
5.2.1 分组加工 | 第54-56页 |
5.2.2 精细化加工 | 第56-57页 |
5.2.3 柔性加工 | 第57-58页 |
5.3 工艺基础技术研发 | 第58-61页 |
5.3.1 质量要素的影响研究 | 第58页 |
5.3.2 工艺设备技术和工艺流程研究 | 第58-59页 |
5.3.3 产品初步分组的研究和应用 | 第59-61页 |
第六部分 技术创新项目的成效与展望 | 第61-69页 |
6.1 第一阶段已经取得的成效 | 第61-64页 |
6.1.1 原料特性研究方面 | 第61页 |
6.1.2 工艺技术研究方面 | 第61-62页 |
6.1.3 产品初步分组研究和应用方面 | 第62页 |
6.1.4 质量检测方面 | 第62页 |
6.1.5 工艺生产设备配套方面 | 第62-63页 |
6.1.6 技术发展规律和评判标准的理解 | 第63-64页 |
6.2 项目范围的调整及将要实施的内容 | 第64-69页 |
6.2.1 分组加工技术 | 第64页 |
6.2.2 均质化加工技术 | 第64-65页 |
6.2.3 数字化加工技术 | 第65页 |
6.2.4 实施计划 | 第65-66页 |
6.2.5 实施进度 | 第66页 |
6.2.6 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 | 第66-69页 |
结论 | 第69-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论文声明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