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概况 | 第10-11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4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5 本文研究方法的界定 | 第14-16页 |
2 黔东南自治州地域环境总体概况 | 第16-30页 |
2.1 黔东南自治州地理环境概况 | 第16-23页 |
2.1.1 自然地理行政区概况 | 第16-19页 |
2.1.2 自然资源概况 | 第19-23页 |
2.2 黔东南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 | 第23-28页 |
2.2.1 民族服饰文化 | 第23-25页 |
2.2.2 歌舞文化 | 第25-26页 |
2.2.3 民族节日文化 | 第26页 |
2.2.4 饮食文化 | 第26-27页 |
2.2.5 婚姻制度文化 | 第27-28页 |
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8-30页 |
3 民族·宗教·生境与黔东南本土民族聚落 | 第30-42页 |
3.1 黔东南的自然地理空间与经济地理 | 第30-32页 |
3.2 黔东南民族渊源、迁移与地域文化的滥筋 | 第32-38页 |
3.2.1 民族渊源 | 第33-35页 |
3.2.2 民族迁移与地域文化滥筋 | 第35-38页 |
3.3 自然信仰、宗教与黔东南城镇聚落 | 第38-40页 |
3.3.1 自然信仰与建筑传承 | 第38-39页 |
3.3.2 宗教影响与建筑传承 | 第39-40页 |
3.4 小结 | 第40-42页 |
4 历史聚落与自然生态 | 第42-56页 |
4.1 大分散,小聚合 | 第42-44页 |
4.2 历史聚落的生态类型 | 第44-51页 |
4.2.1 宏观层次 | 第44-47页 |
4.2.2 微观层次 | 第47-51页 |
4.3 宗教之于自然生态环境 | 第51-56页 |
4.3.1 自然崇拜 | 第52页 |
4.3.2 祖先崇拜 | 第52-54页 |
4.3.3 物教、图腾崇拜 | 第54-56页 |
5 民族聚落与文化交融 | 第56-70页 |
5.1 黔东南山区苗侗族人口迁徙渊源 | 第56-57页 |
5.2 苗侗族山区聚落的特征 | 第57-61页 |
5.3 文化对聚落地理特征的影响 | 第61-63页 |
5.4 文化、环境、民族聚落类型 | 第63-68页 |
5.4.1 辐聚型聚落 | 第64-67页 |
5.4.2 辐散型聚落 | 第67-68页 |
5.5 汉族文化对黔东南州传统聚落的影响 | 第68-70页 |
6 在乡村城市化中黔东南传统聚落面临的冲突与对策探讨 | 第70-75页 |
6.1 黔东南传统聚落面临的冲突 | 第70-71页 |
6.2 黔东南传统聚落的保护、尊重、与考虑探讨 | 第71-75页 |
6.2.1 保护传统聚落乡土风貌和民族建筑的原生性 | 第71页 |
6.2.2 保持民族的平面布局方式和整体聚落的融入型景观 | 第71-72页 |
6.2.3 尊重传统风水,保持聚落环境的水循环 | 第72-73页 |
6.2.4 考虑视点变化和聚落与自然景观空间的关系 | 第73页 |
6.2.5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视和加强城镇环境改善 | 第73-75页 |
7 结束语 | 第75-77页 |
7.1 黔东南山地聚落与建筑研究的启示 | 第75页 |
7.2 聚落区域城市化与城市规划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声明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