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论文--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论文

秦汉政治与儒生--两百年政治风云与儒学独尊

导论第1-16页
第一章 秦帝国与法家“独尊”第16-56页
 第一节 秦始皇的作为及其实质第16-32页
  一、秦始皇的作为第16-18页
  二、秦始皇作为的实质第18-32页
   1、权归中央第18-21页
   2、权归一人第21-25页
   3、立功第25-27页
   4、立威第27-32页
 第二节 法家“独尊”第32-48页
  一、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第32-38页
  二、法家“独尊”的历史第38-48页
   1、王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第38-39页
   2、帝国时期,秦始皇“独尊”法家学说第39-42页
   3、亡国时期,秦二世“研习”法家思想第42-48页
 第三节 儒学的退隐与帝国的文化政策第48-56页
  一、儒学的退隐第48-50页
  二、帝国的文化政策第50-56页
   1、文化政策的第一重效果:法家学说的排他性第50-52页
   2、帝国文化政策的第二重效果:“双管齐下”第52-56页
第二章 汉初儒生活动第56-121页
 第一节 汉初儒生活动的政治背景:威势受制第56-74页
  一、秦汉帝王威势比较第56-58页
  二、威势受制的情形和原因第58-74页
   1、高祖时期第59-61页
   2、高后时期第61-63页
   3、文帝时期第63-70页
   4、景帝时期第70-74页
 第二节 汉初儒生活动的思想背景:诸子复兴第74-94页
  一、杂家和法家的复兴第74-76页
  二、道家的复兴第76-79页
  三、纵横家的复兴第79-84页
  四、阴刚家的再兴起第84-88页
  五、兵家的复兴第88-94页
 第三节 汉初儒生活动的类型第94-111页
  一、立功类第94-97页
  二、立言类第97-101页
  三、立体类第101-105页
  四、著述传承类第105-106页
  五、政治投机类第106-111页
 第四节 汉初儒生活动的特征第111-121页
  一、积极进取第112-114页
  二、融通诸子第114-121页
   1、诸子对儒家学说的借鉴和融通第114-117页
   2、汉初儒生对其它诸子的融通和借鉴第117-118页
   3、后世儒生对其他诸子学说及其研习者的排斥第118-121页
第三章 武帝“尊儒”第121-151页
 第一节 汉武帝重振帝王威势第121-133页
  一、权归中央:对地方实行绝对控制第121-124页
  二、权归一人:抑制相权第124-127页
  三、立威:帝王的意志畅通无阻第127-129页
  四、立功:主动出击匈奴的黩武政策第129-133页
 第二节 “尊儒”的过程第133-146页
  一、董仲舒与“尊儒”第133-141页
   1、王国之吏不好做第134-136页
   2、王国的儒生同样艰难第136-137页
   3、董仲舒实为受到打击第137-141页
  二、公孙弘与“尊儒”第141-146页
 第三节 “尊儒”的限度第146-151页
  一、“尊儒”不能妨碍武帝实现权归中央第147-148页
  二、“尊儒”不能阻挠武帝用以立功的行为第148-149页
  三、“尊儒”不能阻挠武帝用以立威的行为第149-150页
  四、“尊儒”不能妨碍武帝实现权归一人第150-151页
第四章 霍光任儒第151-185页
 第一节 霍光专权第151-166页
  一、霍光专权的几则记载第151-153页
  二、霍光专权的几个阶段第153-166页
   1、刘贺立而复废过程中的专权第153-158页
   2、汉宣帝时期的专权:严延年新考第158-166页
 第二节 霍光任儒以专权第166-176页
  一、任儒概说第166页
  二、任儒细说第166-176页
   1、任儒例一:隽不疑第167-168页
   2、任儒例二:王吉和龚遂第168-172页
   3、任儒例三:韦贤第172-176页
 第三节 盐铁会议的实质第176-185页
  一、关于盐铁会议的研究第176-177页
  二、盐铁会议的重新研究第177-185页
   1、会议的组织者和操纵者是霍光第178页
   2、会议不是关于政策的论争第178-181页
   3、桑弘羊是打击的对象第181页
   4、开会是打击的形式、儒生是打击的力量第181-185页
第五章 宣帝贬儒第185-213页
 第一节 宣帝对武帝政治的复兴第185-191页
  一、帝王的模仿第185-187页
  二、帝王的纠误第187-188页
  三、宣帝政治概述第188-191页
 第二节 贬儒及其原因第191-199页
  一、贬儒的现实第191-193页
  二、贬儒的原因第193-199页
 第三节 贬儒散论第199-213页
  一、经明拾芥说第199-202页
  二、《春秋谷梁传》增立博士新论第202-205页
  三、“能吏”的本质特点第205-211页
  四、贬儒小结第211-213页
第六章 元成尊儒第213-238页
 第一节 尊儒及其原因第213-230页
  一、尊儒及儒学的发展第213-216页
  二、尊儒的原因第216-230页
   1、帝王的喜好第216-225页
   2、儒学的壮大第225-230页
 第二节 儒生结党第230-238页
  一、儒生结党概述第230-232页
  二、儒生结党的实例第232-236页
   1、元帝时期第232-234页
   2、成帝时期第234-236页
  三、儒生结党与元成尊儒的关系第236-238页
征引书目第238-242页
参考文献第242-245页
后记第245页

论文共2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船舶优先权及相关权利
下一篇:基于综合因素模型的股票价值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