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材料的SSR标记定位和RAPD分析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Ⅰ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1 玉米雄性不育 | 第12-19页 |
1.1 玉米雄性不育的分类 | 第12-14页 |
1.1.1 细胞核雄性不育(GMS) | 第12-13页 |
1.1.1.1 温敏型雄性不育 | 第13页 |
1.1.1.2 光敏型雄性不育 | 第13页 |
1.1.2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 第13-14页 |
1.1.3 工程雄性不育 | 第14页 |
1.2 玉米雄性不育细胞学研究 | 第14-17页 |
1.2.1 玉米雄性不育败育时期 | 第15-16页 |
1.2.2 影响雄性不育败育时期的因素 | 第16-17页 |
1.3 玉米雄性不育生理生化研究 | 第17-19页 |
1.3.1 激素分析 | 第17-18页 |
1.3.2 蛋白质分析 | 第18-19页 |
2 玉米雄性不育利用 | 第19-21页 |
2.1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利用 | 第19页 |
2.2 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利用 | 第19-21页 |
2.2.1 白色胚乳标记法 | 第19页 |
2.2.2 黄绿苗标记体系 | 第19-20页 |
2.2.3 双杂合体法 | 第20页 |
2.2.4 光、温敏玉米雄性不育利用 | 第20页 |
2.2.5 玉米工程雄性不育系利用 | 第20-21页 |
3 玉米核不育基因的定位研究 | 第21-25页 |
3.1 染色体定位 | 第21-22页 |
3.2 玉米分子标记定位 | 第22-25页 |
3.2.1 核雄性基因分子标记定位策略 | 第23-24页 |
3.2.2 玉米核不育基因定位进展 | 第24-25页 |
4 玉米分子标记应用 | 第25-28页 |
Ⅱ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1 材料 | 第28-29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1.2 引物 | 第28页 |
1.3 所用化学试剂、仪器和设备 | 第28-2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2.1 育性调查 | 第29页 |
2.2 基因组 DNA的提取、检测 | 第29页 |
2.3 集团混合法(BSA)和单株法筛选引物 | 第29页 |
2.4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分析 | 第29-30页 |
2.5 微卫星(SSR)标记定位 | 第30-31页 |
2.6 电泳及染色 | 第31-32页 |
2.7 遗传连锁分析 | 第32-33页 |
Ⅲ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1 育性遗传分析 | 第33页 |
2 RAPD分析 | 第33-35页 |
2.1 差异引物筛选 | 第33-34页 |
2.2 育性分离群体中各单株 RAPD分析 | 第34-35页 |
3 SSR分析 | 第35-40页 |
3.1 差异引物筛选 | 第35-36页 |
3.2 F_2群体单株分析 | 第36-38页 |
3.3 连锁分析 | 第38-40页 |
Ⅳ 讨论 | 第40-43页 |
1 DNA的分离对 RAPD稳定性影响 | 第40页 |
2 差异引物的筛选 | 第40-41页 |
3 太空诱变玉米核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 | 第41-42页 |
4 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基因研究的进一步设想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