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 1.双生病毒的特性 | 第11-14页 |
| ·双生病毒的分类 | 第11-12页 |
| ·双生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 第12-14页 |
| ·双生病毒的侵染 | 第14页 |
| 2.双生病毒的危害性 | 第14-16页 |
| ·双生病毒的危害及其经济重要性 | 第14-15页 |
| ·重组是双生病毒变异和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 | 第15-16页 |
| 3.单组份双生病毒的致病因子——DNAβ | 第16-17页 |
| 4.Nanovirus类小分子的发现 | 第17-19页 |
| ·DNA1的基因组结构 | 第18-19页 |
| ·DNA1的生物学功能 | 第19页 |
| 5.DNA1与begomovirus/DNAβ形成一种新型的病害复合体 | 第19-20页 |
| 6.DNA1与begomovirus/DNAβ的进化关系 | 第20-22页 |
| 7.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3页 |
| 1.材料 | 第24页 |
| ·病毒 | 第24页 |
| ·常用化学试剂分子生物学试剂及仪器 | 第24页 |
| ·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 第24页 |
| 2.方法 | 第24-33页 |
| ·植物总DNA提取 | 第24页 |
| ·免疫捕获PCR | 第24页 |
| ·PCR反应 | 第24-25页 |
| ·割胶回收 | 第25-26页 |
| ·DNA克隆技术 | 第26-29页 |
| ·测序 | 第29页 |
| ·序列分析 | 第29页 |
| ·Southern blot分析 | 第29-31页 |
| ·地高辛杂交方法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与双生病毒/卫星复合物伴随的nanovirus类DNA分子鉴定及其结构多样性分析 | 第33-47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 ·病毒 | 第33页 |
| ·总DNA提取 | 第33页 |
| ·PCR扩增 | 第33-34页 |
| ·克隆 | 第34页 |
| ·Southern blot杂交 | 第34页 |
| ·免疫捕获PCR(Immunotrapping PCR,IT-PCR) | 第34页 |
| ·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34-35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 ·与含卫星DNA-β的烟草曲茎病毒伴随的DNA1分子的鉴定 | 第35-36页 |
| ·DNA1由TbCSV外壳蛋白包裹 | 第36-37页 |
| ·与中国云南粉虱传双生病毒伴随的DNA1分子的鉴定 | 第37页 |
| ·与云南粉虱传双生病毒伴随的DNA1的序列测定 | 第37-38页 |
| ·与云南粉虱传双生病毒伴随的DNA1的结构特征 | 第38-40页 |
| ·与云南粉虱传双生病毒伴随的DNA1的序列分析 | 第40-42页 |
| ·与begomoviruses伴随的DNA1分子与nanoviruses小分子的进化分析 | 第42-45页 |
| ·与云南粉虱传双生病毒伴随的DNA1分子的复合侵染 | 第45页 |
| 3.讨论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DNA1与烟草曲茎病毒及其伴随的卫星DNAβ之间的互作 | 第47-57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 ·TbCSV-Y35 DNAl和TbLCYNV-Y132 DNA1的侵染性克隆构建 | 第47-49页 |
| ·农杆菌介导的植株接种 | 第49页 |
| ·病毒DNA的Southern印迹检测 | 第49-50页 |
| ·叶盘法检测病毒基因组的复制 | 第50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 ·TbCSV-Y35 DNA1和TbLCYNV-Y132 DNA1的侵染性克隆构建 | 第50页 |
| ·TbCSV-Y35 DNA1和TbLCYNV-Y132 DNA1的侵染性测定 | 第50-51页 |
| ·DNA1复制能力的鉴定 | 第51页 |
| ·TbCSV-Y35 DNA1的致病性检测 | 第51-52页 |
| ·DNA1对病毒及其伴随卫星DNA积累水平的作用 | 第52-54页 |
| ·异源TbLCYNV-Y132 DNA1与TbCSV-Y35及其伴随的卫星DNAβ之间的互作 | 第54-55页 |
| 3.讨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附录A:常用化学试剂、分子生物学试剂及仪器 | 第61-62页 |
| 附录B: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62-68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