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分布式资源预留机制 | 第10-15页 |
·基于固定路由的分布式资源预留机制 | 第10-14页 |
·基于动态路由的分布式预留机制 | 第14-15页 |
·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分布式预留机制的比较研究 | 第17-33页 |
·仿真环境 | 第17-19页 |
·数值结果 | 第19-31页 |
·业务特性对分布式预留机制的影响 | 第19-22页 |
·前向预留机制与后向预留机制的性能比较 | 第22-23页 |
·随机波长选择策略与首次适配波长选择策略的性能比较 | 第23-25页 |
·贪婪预留风格与节约预留风格的性能比较 | 第25-26页 |
·二阶段串行信令、二阶段并行信令及四阶段信令的性能比较 | 第26-28页 |
·固定路由与动态路由的性能比较 | 第28-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分布式预留机制的阻塞率分析模型 | 第33-52页 |
·背景介绍 | 第33-35页 |
·网络环境假设及符号 | 第35-36页 |
·基于链路独立及波长独立假设的分析模型 | 第36-46页 |
·模型框架 | 第36-39页 |
·资源状态信息过时时间的推导 | 第39-42页 |
·的推导过程 | 第39-40页 |
·的推导过程 | 第40-41页 |
·的推导过程 | 第41-42页 |
·数值结果 | 第42-46页 |
·基于链路相关假设的分析模型 | 第46-50页 |
·模型框架 | 第46-49页 |
·数值结果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分布式预留机制的性能改进方案 | 第52-65页 |
·基本思想 | 第52-53页 |
·混合式预留机制 | 第53-55页 |
·数值结果及讨论 | 第55-58页 |
·自适应混合式预留机制 | 第58-62页 |
·混合式预留机制的其它实现形式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多光纤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预留机制 | 第65-75页 |
·分布式预留机制在单、多光纤网络中的性能比较 | 第65-67页 |
·针对多光纤网络的改进后向预留机制 | 第67-70页 |
·改进方案 | 第67-68页 |
·数值结果及讨论 | 第68-70页 |
·多光纤网络下分布式预留机制的阻塞率分析模型 | 第70-74页 |
·模型框架 | 第70-72页 |
·数值结果及讨论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网络恢复过程中的分布式预留机制 | 第75-89页 |
·网络恢复过程中资源冲突问题的产生 | 第75-77页 |
·资源冲突对分布式网络恢复的影响 | 第77-81页 |
·仿真环境 | 第77-78页 |
·数值结果及讨论 | 第78-81页 |
·基于中间节点协调的资源冲突避免机制 | 第81-83页 |
·光纤故障情况 | 第81-82页 |
·节点故障情况 | 第82-83页 |
·数值结果 | 第83-87页 |
·光纤故障情况 | 第83-85页 |
·节点故障情况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七章 光网络分布式控制实验平台研制 | 第89-106页 |
·WDM全光通信网硬件实验平台 | 第90-98页 |
·实验平台层次结构 | 第91-92页 |
·传送平面设计 | 第92-94页 |
·控制平面设计 | 第94-96页 |
·管理平面设计 | 第96-98页 |
·网络实验 | 第98-102页 |
·环网自愈实验 | 第98-100页 |
·自动交换光网络功能实验 | 第100-102页 |
·大规模实验光网络平台设计 | 第102-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结 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5页 |
致 谢 | 第115页 |
声 明 | 第115-11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116-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