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 引言 | 第8-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 语义溯源与本土英雄概念起源、发展 | 第9-12页 |
(1)“英”、“雄”语义溯源 | 第9-10页 |
(2)本土英雄概念起源、发展 | 第10-12页 |
2. 儒家的英雄观 | 第12页 |
3. 英雄的解释模式 | 第12-13页 |
4. 关于英雄观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时间跨度上的英雄观的研究 | 第14-15页 |
(2)跨文化的英雄观的研究 | 第15页 |
(3)特定群体的英雄观的研究 | 第15页 |
三、 “英雄”的心理结构:当代中学生的“英雄”内隐观研究 | 第15-24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被试 | 第16页 |
(2)材料 | 第16-17页 |
(3) 设计与步骤 | 第17页 |
1)联想词的收集 | 第17页 |
2)联想词的频率统计 | 第17页 |
3. 结果 | 第17-21页 |
(1)字词联想问卷结果 | 第17-20页 |
1)各词的联想强度 | 第17-18页 |
2)“英雄”的概念内容分析结果 | 第18-19页 |
3)男性被试与女性被试的英雄联想词的编码维度差异 | 第19-20页 |
4)高一被试与高二被试的英雄联想词的编码维度差异 | 第20页 |
(2)英雄观的补充研究的结果 | 第20-21页 |
四、 讨论 | 第21页 |
1. 中学生的“英雄”概念特征分析 | 第21页 |
2. “具体道德品格”维度上的差异 | 第21页 |
3. “学识修养”维度上的差异 | 第21-22页 |
4. “思想抱负”维度上的差异 | 第22页 |
5. 关于英雄观的补充研究的结果分析 | 第22-23页 |
6. 研究评价与未来展望 | 第23-24页 |
五、 结论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6页 |
附录 | 第26-28页 |
致谢 | 第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