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1页 |
| 1 DNA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果树育种中的应用 | 第8-21页 |
| ·DNA 的多态性 | 第8-10页 |
| ·果树育种中常用的几种 DNA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0-12页 |
| ·DNA 分子标记在果树育种中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 2 赤霉素生物合成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 ·甲羟戊酸(MVA)至牻牛儿牻牛儿焦磷酸(GGPP)途径 | 第22页 |
| ·贝壳杉烯(ent-kaurene)的合成 | 第22-23页 |
| ·GA12-醛(GA12-aldehyde)的合成 | 第23-24页 |
| ·从 GA12-醛到活性赤霉素结构的形成 | 第24-25页 |
| ·GAs 生物合成的基因表达调节 | 第25-26页 |
| 3 柱型苹果的生物学性状、遗传规律及柱型基因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柱型基因(Co)的 SSR 标记和定位 | 第31-38页 |
| 1 植物材料和方法 | 第31-33页 |
|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 ·DNA 制备 | 第31页 |
| ·近等基因池的构建 | 第31-32页 |
| ·SSR 引物合成 | 第32页 |
| ·SSR 初步分析及定位 | 第32页 |
| ·SSR 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 第32-33页 |
| ·苹果柱型基因的定位与作图 | 第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 ·苹果柱型性状的 SSR 标记的筛选 | 第33-36页 |
| ·苹果柱型基因 Co 的定位与作 | 第36页 |
| 3 讨论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柱型基图(Co)RAPD分子标记的筛选 | 第38-49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8页 |
| ·植物材料 | 第38页 |
| ·方法 | 第3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 ·RAPD 反应体系优化 | 第38-41页 |
| ·Co 基因 RAPD 标记的筛选 | 第41-46页 |
| 3 讨论 | 第46-49页 |
| ·苹果 RAPD 分析体系 | 第46-47页 |
| ·苹果柱型性状 RAPD分子标记的建立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苹果柱型基因 RAPD 特异标记 SCAR 转化及柱型基因(Co)分子图谱构建 | 第49-103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2页 |
| ·植物材料 | 第49页 |
| ·模板 DNA 制备 | 第49页 |
| ·RAPD 标记片段的回收 | 第49页 |
| ·特异 RAPD 标记 DNA 片段的克隆与测序 | 第49-51页 |
| ·序列分析 | 第51页 |
| ·SCAR 标记的转换 | 第51-52页 |
| ·苹果柱型基因(Co)的遗传作图 | 第5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65页 |
| ·RAPD 特异片段回收、克隆 | 第52-53页 |
|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 第53-54页 |
| ·特异片段测序 | 第54-55页 |
| ·特异片段 DNA 序列基本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5-60页 |
| ·SCAR 引物设计及 PCR 特异扩增 | 第60-65页 |
| 3 苹果柱型基因(Co)分子图谱构建 | 第65-69页 |
| 4 讨论 | 第69-103页 |
| ·有关 RAPD 标记向 SCAR标记转换的问题 | 第69-71页 |
| ·分子标记在辅助育种中的价值 | 第71-73页 |
| ·标记片段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3页 |
| ·Co 基因区域作图的价值 | 第73-103页 |
| 第五章 苹果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cDNA片段克隆 | 第103-114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3-107页 |
| ·试验材料 | 第103页 |
| ·试验方法 | 第103-107页 |
| 2 结果与方法 | 第107-112页 |
| ·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cDNA片段分离 | 第107-109页 |
| ·苹果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109-111页 |
| ·苹果贝壳杉烯氧化基因cDNA片段酶切位点分析 | 第111-112页 |
| ·反向Ncrthcrnblct分析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在苹果中的表达 | 第112页 |
| 3 讨论 | 第112-114页 |
| ·关于以兼并引物进行套式 PCR 的问题 | 第112-113页 |
| ·关于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在柱型和非柱型苹果中的表达问题 | 第113-11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9页 |
| 附录 | 第129-134页 |
| 致谢 | 第134-13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