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48页 |
1.1 经皮器械与经皮密封 | 第14-23页 |
1.1.1 经皮器械,及其失效与失效机理 | 第14-16页 |
1.1.2 正常皮肤的结构及伤口愈合过程 | 第16-18页 |
1.1.3 天然经皮器械的组织学分析 | 第18-21页 |
1.1.4 经皮器械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相互作用 | 第21-23页 |
1.2 国内外经皮密封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1.2.1 经皮植入体的研究现状评述 | 第23-26页 |
1.2.2 经皮器械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6-27页 |
1.3 “生物活性”与钛表面的生物活化改性 | 第27-34页 |
1.3.1 生物活性材料、类骨磷灰石与仿生涂层 | 第27-30页 |
1.3.2 钛表面及其生物活化改性方法简介 | 第30-34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8页 |
第二章 阳极氧化活化钛的制备及与表皮细胞的体外生物学性质研究 | 第48-61页 |
2.1 引言 | 第48-4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49-5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2.3.1 阳极氧化表面的表征 | 第53-54页 |
2.3.2 阳极氧化活化表面的表征 | 第54-56页 |
2.3.3 材料的上皮细胞培养 | 第56-58页 |
2.4 小结 | 第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第三章 阳极氧化活性钛对皮下软组织的固定及生物学反应研究 | 第61-75页 |
3.1 引言 | 第61-62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62-65页 |
3.2.1 样品的准备 | 第62-63页 |
3.2.2 动物实验 | 第63页 |
3.2.3 检测方法 | 第63-6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2页 |
3.3.1 样品的表征 | 第65-66页 |
3.3.2 术后动物大体观察 | 第66-67页 |
3.3.3 结合强度测试 | 第67-68页 |
3.3.4 常规组织学切片观察 | 第68-70页 |
3.3.5 材料/组织界面上的成分分析 | 第70-72页 |
3.4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第四章 不同表面特征的多孔钛对皮下软组织的固定及生物学反应研究 | 第75-94页 |
4.1 引言 | 第75-76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76-81页 |
4.2.1 多孔钛材料的制备 | 第76-77页 |
4.2.2 动物实验样品的准备 | 第77页 |
4.2.3 皮下植入实验 | 第77-79页 |
4.2.4 植入体与软组织的结合强度力学测试 | 第79-80页 |
4.2.5 常规组织学切片的制备和观察 | 第80-81页 |
4.2.6 样品的表征 | 第81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81-90页 |
4.3.1 多孔钛及表面类骨磷灰石的表征 | 第81-83页 |
4.3.2 大体观察及术后表现 | 第83-84页 |
4.3.3 生物力学性质及断口分析 | 第84-85页 |
4.3.4 组织学观察 | 第85-90页 |
4.4 结论 | 第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第五章 蛋白调控下磷酸钙仿生涂层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 第94-114页 |
第一节 牛血清蛋白与活化钛表面仿生涂层中磷酸钙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95-105页 |
5.1.1 材料与方法 | 第95-96页 |
5.1.1.1 实验材料 | 第95页 |
5.1.1.2 实验方法 | 第95-96页 |
5.1.2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2页 |
5.1.3 小结 | 第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第二节 不同浓度的牛血清蛋白对活化钛表面仿生磷酸钙涂层晶体学性能的影响 | 第105-114页 |
5.2.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6页 |
5.2.1.1 实验材料 | 第105页 |
5.2.1.2 实验方法 | 第105-106页 |
5.2.2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2页 |
5.2.3 小结 | 第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经皮植入阳极氧化活化钛的生物学性质研究 | 第114-138页 |
6.1 引言 | 第114-115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22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115-119页 |
6.2.2 动物实验 | 第119-120页 |
6.2.3 组织学切片的准备以及组织评价方法介绍 | 第120-121页 |
6.2.4 组织学包埋块的界面分析 | 第121-12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33页 |
6.3.1 大体观察及外观评价 | 第122-124页 |
6.3.2 常规组织学观察 | 第124-128页 |
6.3.3 组织与材料界面上的EDX化学成分分析 | 第128-133页 |
6.4 结论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8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138-140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