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无线电中继通信、微波通信论文

宽带短波信道特性和建模研究

摘 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 录第8-12页
图目录第12-14页
表目录第14-15页
缩略语第15-16页
第一章 引 言第16-23页
   ·短波通信概论第16页
   ·短波通信的特点第16-19页
     ·短波信道的时变和色散特性第16-18页
     ·通信距离远第18页
     ·顽存性强第18页
     ·信道拥挤第18页
     ·天线匹配困难第18-19页
   ·短波信道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状态第19-20页
     ·早期研究第19页
     ·突出进展第19-20页
     ·宽带信道研究现状第20页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贡献第20-21页
     ·短波信道的研究目的第20-21页
     ·本文的贡献第21页
   ·本文的结构第21-23页
第二章 短波电波传输和信道特征第23-45页
   ·电离层基本分层特性第23-25页
     ·电离层 D 层状况第23-24页
     ·电离层 E 层状况第24页
     ·电离层 F 层状况第24-25页
   ·短波电波传输基本特性第25-29页
     ·短波信号的反射、折射、衍射和散射第25页
     ·短波信号的能量衰减和幅度衰落第25-26页
     ·短波信号的相位起伏和频率色散第26-27页
     ·短波信号的多谱勒频移第27-28页
     ·短波信号的群延迟特性第28-29页
   ·天波传输和阿普尔顿-哈特里方程第29-32页
     ·阿普尔顿-哈特里方程第29-31页
     ·法拉第影响及 O 模式 X 模式的形成第31-32页
   ·多径传播和衰落现象第32-39页
     ·短波的多径效应第32-34页
     ·多径效应的宽带测量第34-38页
     ·衰落种类第38-39页
   ·短波信道的传输损耗第39-44页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第39-40页
     ·电离层吸收损耗第40-42页
     ·多跳地面反射损耗第42-43页
     ·额外系统损耗第43-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信道建模的思想和验证方法第45-55页
   ·信道建模的概念第45-48页
   ·信道的验证方法第48-54页
     ·信道的二维动态特性-散射函数图第48-50页
     ·二维动态特性的一维关系第50-53页
       ·时延扩展(频率选择性衰落)第50-52页
       ·多普勒扩展第52-53页
     ·电平交叉和衰落统计第53-54页
       ·电平交叉第53页
       ·平均衰落时段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几种宽带短波信道建模的方法第55-67页
   ·Watterson 信道模型第55-57页
     ·实验条件第55-56页
     ·模型结构原理第56-57页
     ·适用范围第57页
   ·子带并行-宽带窄带化模型第57-59页
     ·结构原理第57-58页
     ·子带处理第58页
     ·结 论第58-59页
   ·Watterson 后接群延迟特性滤波器第59-60页
     ·适用条件第59-60页
     ·信道模型第60页
   ·Watterson 模型加高斯随机延迟第60-61页
     ·数学原理第60-61页
     ·信道模型图第61页
   ·Vogle 信道模型第61-64页
     ·数学统计模型导出第61-62页
     ·模型结构描述第62-64页
   ·ITS 信道模型第64-65页
   ·总结分析第65-67页
第五章 ITS 宽带短波信道模型的实现结构第67-72页
   ·ITS 模型重建结构第67-68页
   ·根据 Vogler 模型推导 ITS 模型第68-71页
     ·随机调制函数第69页
     ·确定相位函数第69页
     ·功率延迟剖面函数第69-71页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ITS 宽带信道模型的计算机仿真分析第72-83页
   ·信道分模块实现第72-76页
     ·随机调制函数第72-75页
     ·多普勒频移的实现第75-76页
     ·延迟功率剖面的实现第76页
   ·几种典型情况下的信道仿真第76-82页
     ·中纬度 126 公里长路径第76-80页
       ·测量条件第76-77页
       ·参数设置第77-78页
       ·衰落波形第78-79页
       ·散射函数图第79页
       ·衰落统计第79-80页
     ·赤道 2158 公里,880μs 路经第80-82页
       ·测量条件第80页
       ·参数设置第80-81页
       ·衰落波形第81页
       ·散射函数图第81-82页
       ·衰落统计第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七章 结 论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致 谢第88-89页
个人简历第89页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第89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语四言成语的可译性
下一篇:关于M公司乌斯太热电厂2×150MW项目的投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