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竖直荷载作用下超长群桩承载机理的数值分析

第一章 绪 论第1-14页
   ·概述第8-12页
     ·问题的提出第8-9页
     ·超长桩的定义第9-10页
     ·桩土相互作用研究综述第10-11页
     ·超长桩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2-13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3-14页
第二章 三维有限元理论第14-35页
   ·概述第14-16页
   ·桩土相互作用的空间数值模型第16-30页
     ·三维8节点等参元的有限元模型第17-22页
     ·三维8节点无限元模型第22-27页
     ·三维8节点接触面模型第27-30页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法第30-34页
     ·非线性弹性Duncan-Chang模型第30-32页
     ·非线性问题的解法第32-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桩土相互作用的有限元程序设计第35-43页
   ·概述第35-36页
   ·前处理程序简介第36-40页
     ·超单元法进行网格划分第36-38页
     ·接触面的设置第38-39页
     ·无限元的设置第39页
     ·图形输出和数据检查第39-40页
   ·计算程序第40页
   ·后处理程序第40页
   ·本程序说明第40-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单桩的受力变形分析第43-56页
   ·概述第43页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第43-45页
     ·计算参数第43-44页
     ·前处理网格第44-45页
   ·单桩的P-S曲线特征第45-47页
   ·单桩桩筏基础中的桩土荷载分担第47-48页
   ·单桩桩身轴力的分布第48-49页
   ·桩侧摩阻力的分布第49-50页
   ·桩土界面相对位移的分布第50-51页
   ·单桩桩端沉降与桩端阻力特性第51-52页
   ·桩基的有效长度的讨论第52-55页
     ·单桩、群桩的有效桩长问题第52-53页
     ·临界桩长、有效桩长、最优桩长的定义与区别第53-54页
     ·有效桩长的确定第54-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群桩受力变形分析第56-78页
   ·概述第56页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第56-57页
   ·群桩P-S曲线特征第57-59页
   ·群桩桩顶反力分布特征第59-62页
   ·承台下土体反力分布特征第62-67页
     ·承台下土体承担荷载第62-64页
     ·承台土体反力分布特征第64-67页
   ·群桩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第67-73页
     ·群桩的桩侧摩阻力第68-70页
     ·桩端阻力的分布第70-73页
   ·桩土界面相对位移第73-75页
   ·群桩的桩身轴力分布第75-76页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2页
   ·结论第78-80页
     ·单桩受力变形特征第78-79页
     ·群桩受力变形特征第79-80页
   ·建议与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85-86页
附    录第86-93页
致    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道教养生保健体育研究
下一篇:伴随活动时序依赖突触可塑性的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性的双向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