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0页 |
|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 | 第8页 |
| 1.1.1 本论文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 | 第8页 |
| 1.1.2 本论文研究课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 第8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9-10页 |
| 1.3.1 主要内容 | 第9页 |
| 1.3.2 结构安排 | 第9-10页 |
| 第2章 社会腐败行为概述 | 第10-20页 |
| 2.1 腐败的现状 | 第10页 |
| 2.2 腐败的定义 | 第10-11页 |
| 2.3 腐败的特征 | 第11页 |
| 2.4 腐败产生的主观基础 | 第11-12页 |
| 2.5 腐败产生的客观基础 | 第12页 |
| 2.6 中国在转型期的腐败 | 第12-20页 |
| 2.6.1 转型期腐败产生的主观条件 | 第12-13页 |
| 2.6.2 转型期腐败产生的客观条件 | 第13-15页 |
| 2.6.3 转型期腐败的划分 | 第15-16页 |
| 2.6.4 我国转型期腐败的程度 | 第16-20页 |
| 第3章 腐败行为产生的经济政治社会原因分析 | 第20-36页 |
| 3.1 腐败产生的经济学原因 | 第20-29页 |
| 3.1.1 “成本——收益”模型分析 | 第20-24页 |
| 3.1.2 “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 第24-29页 |
| 3.2 腐败产生的政治学原因 | 第29-33页 |
| 3.2.1 分析的理论依据 | 第30页 |
| 3.2.2 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 3.3 腐败产生的社会学原因 | 第33-36页 |
| 3.3.1 分析的理论依据 | 第33页 |
| 3.3.2 引起腐败的几种典型诱因 | 第33-35页 |
| 3.3.3 腐败产生的社会环境分析 | 第35-36页 |
| 第4章 社会腐败行为的防治对策 | 第36-53页 |
| 4.1 转型期的反腐败现状 | 第36-39页 |
| 4.2 通过制度创新防治腐败 | 第39-46页 |
| 4.2.1 增大腐败的成本,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腐败被查处的概率 | 第40-41页 |
| 4.2.2 加强反腐法制建设,加大侦查的力度,加强惩罚机制 | 第41-42页 |
| 4.2.3 适当提高公务员的工资与福利待遇,设立国家公务人员廉洁保证金制度 | 第42-43页 |
| 4.2.4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速政府职能转变 | 第43-44页 |
| 4.2.5 建立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 | 第44页 |
| 4.2.6 建立合理的权力监督机制 | 第44-45页 |
| 4.2.7 强化道德约束,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第45-46页 |
| 4.3 案例分析 | 第46-53页 |
| 结论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