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轨道交通的景观问题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6-8页 |
| ·课题来源 | 第6页 |
| ·课题背景 | 第6-8页 |
| 第二节 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 | 第8-9页 |
|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目的 | 第9-10页 |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第四节 研究方案 | 第10-11页 |
| 第五节 研究路线框图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高架轨道交通与城市景观 | 第12-19页 |
| 第一节 高架轨道交通 | 第12-15页 |
| ·高架轨道交通的结构形式 | 第12-13页 |
| ·高架轨道交通的基本空间组合模式 | 第13-15页 |
| 第二节 景观与城市景观 | 第15-18页 |
| ·景观 | 第15-16页 |
| ·城市景观 | 第16-18页 |
| 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景观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 第19-27页 |
| 第一节 现行景观评价标准 | 第19-23页 |
| ·西方国家的景观评价标准 | 第19-22页 |
| ·我国的景观评价标准 | 第22-23页 |
| ·景观评价标准的分析比较 | 第23页 |
| 第二节 景观评价标准的探讨 | 第23-26页 |
| ·外显 | 第24页 |
| ·关系 | 第24-25页 |
| ·内涵 | 第25-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杭州地铁一号项目概况 | 第27-33页 |
| 第一节 地理概况 | 第27页 |
| ·区位 | 第27页 |
| ·气候 | 第27页 |
| ·地形地貌 | 第27页 |
| 第二节 景观概况 | 第27-29页 |
| ·景观要素 | 第28页 |
| ·生态景观分布 | 第28-29页 |
| 第三节 工程概况 | 第29-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五章 高架轨道交通的景观问题研究 | 第33-50页 |
| 第一节 外显分析 | 第33-41页 |
| ·天际轮廓线 | 第33页 |
| ·视觉感受 | 第33-34页 |
| ·视距对视感的影响 | 第34-39页 |
| ·采光 | 第39页 |
| ·尺度失调 | 第39-40页 |
| ·新的观景平台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关系分析 | 第41-46页 |
| ·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 | 第41-44页 |
| ·场所的意象性 | 第44-45页 |
| ·交通可达性 | 第45页 |
| ·空间关系 | 第45-46页 |
| 第三节 内涵分析 | 第46-49页 |
| ·社会性 | 第46-48页 |
| ·文化价值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景观改善措施的思考 | 第50-56页 |
| 第一节 色彩和质感 | 第50-51页 |
| 第二节 桥梁的形体 | 第51页 |
| 第三节 桥下空间的综合利用 | 第51-52页 |
| 第四节 动态观景平台 | 第52页 |
| 第五节 强调站点的可意象性 | 第52-53页 |
| 第六节 结合地方特色 | 第53-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 附录 公众参与调查 | 第58-62页 |
| 第一节 调查表及参与人员 | 第58-59页 |
| 第二节 成果统计分析 | 第59-62页 |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