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一 关于本文的说明 | 第7-9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2 研究的目的、性质、意义 | 第7-8页 |
2.1 性质 | 第7-8页 |
2.2 目的、意义 | 第8页 |
3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8页 |
4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施 | 第8-9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8页 |
4.2 调查工具及内容 | 第8页 |
4.3 调查过程及主要研究方法 | 第8-9页 |
二 正文 | 第9-32页 |
1 当代世界德育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 第9-11页 |
1.1 德育的概述 | 第9页 |
1.2 世界性的德育问题困境 | 第9-10页 |
1.3 我国的德育困境所在 | 第10-11页 |
1.3.1 新形式下,社会观念的影响 | 第10页 |
1.3.2 家庭价值观念教育的偏差 | 第10-11页 |
1.3.3 学校德育教育的误区 | 第11页 |
1.3.4 学校德育教育过程的简单片面化 | 第11页 |
2 玉溪体校运动员的思想道德品质状况调查 | 第11-20页 |
2.1 德信念状况调查 | 第11-15页 |
2.2 政治思想情况调查 | 第15-18页 |
2.3 道德品质调查 | 第18-19页 |
2.4 道德行为调查 | 第19-20页 |
3 玉溪体校运动员的思想道德品质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 | 第20-22页 |
3.1 政治思想积极要求上进 | 第20-21页 |
3.2 法制观念强,但部分运动员还存在卤莽等过急行为 | 第21页 |
3.3 在学习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 第21-22页 |
3.4 运动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 | 第22页 |
3.5 沉迷于网络的问题 | 第22页 |
4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讨论 | 第22-25页 |
4.1 玉溪体校运动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因素 | 第22-25页 |
4.1.1 来自家庭的道德因素的影响 | 第22-23页 |
4.1.2 来自学校的道德因素的影响 | 第23-24页 |
4.1.3 来自社会的道德因素的影响 | 第24页 |
4.1.4 来自教练、教师的道德因素的影响 | 第24-25页 |
4.1.5 来自学校集体生活的道德因素的影响 | 第25页 |
5 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 第25-32页 |
5.1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职能 | 第25-26页 |
5.2 加强道德认识:知、情、意、行的培养 | 第26-27页 |
5.3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沟通改善学生的行为 | 第27-28页 |
5.4 用体谅模式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 第28-29页 |
5.5 充分发挥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 | 第29-30页 |
5.5.1 师德的专业精神 | 第29-30页 |
① 服务精神 | 第29页 |
② 奉献精神 | 第29页 |
③ 敬业精神 | 第29页 |
④ 以身作则 | 第29-30页 |
5.5.2 师德的教育意义 | 第30页 |
5.6 合理利用奖励和惩罚 | 第30页 |
5.7 用榜样的作用来感染学生 | 第30-31页 |
5.8 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 第31页 |
5.9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网络管理 | 第31-32页 |
注释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