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
第一章 我国预算会计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1-11页 |
一、 建国初期的预算会计 | 第6-7页 |
二、 1998年改革前的预算会计 | 第7-8页 |
三、 1998年预算会计改革 | 第8-11页 |
第二章 我国预算会计的现状 | 第11-16页 |
一、 核算内容不完整 | 第11页 |
二、 核算结果不准确 | 第11-12页 |
三、 新业务的反映不真实 | 第12页 |
四、 不能为预算改革提供相关的信息 | 第12-13页 |
五、 会计报告信息不完整 | 第13-14页 |
六、 会计报告透明度不够 | 第14页 |
七、 会计规范越发滞后于会计实务 | 第14页 |
八、 未能充分体现国情 | 第14-15页 |
九、 未能充分与国际惯例接轨 | 第15-16页 |
第三章 预算会计中外比较 | 第16-22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二、 会计信息使用者 | 第17-18页 |
三、 会计目标 | 第18-19页 |
四、 主体的界定 | 第19页 |
五、 会计确认基础 | 第19-20页 |
六、 政府会计体系 | 第20页 |
七、 财务报告 | 第20-22页 |
第四章 预算会计改革的建议 | 第22-31页 |
一、 建立真正的政府会计 | 第22页 |
二、 调整现行预算会计规范体系 | 第22-24页 |
三、 会计对象应定义为价值运动 | 第24-25页 |
四、 建立会计目标,反映受托责任 | 第25-26页 |
五、 建立基金会计模式的会计主体 | 第26-28页 |
六、 改革会计核算基础 | 第28-29页 |
七、 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