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Powerformer革新设计 | 第10-14页 |
1.2.1 定子绕组和电缆结构 | 第10-12页 |
1.2.2 定子铁心和绕组尺寸 | 第12-13页 |
1.2.3 冷却系统 | 第13页 |
1.2.4 机械设计 | 第13-14页 |
1.3 Powerformer的运行特点 | 第14-15页 |
1.4 Powerformer的发展展望 | 第15-18页 |
1.5 Powerformer电磁参数计算的意义 | 第18-20页 |
1.5.1 同步电机电磁参数计算的意义 | 第18-19页 |
1.5.2 同步电机参数计算的发展概况 | 第19-20页 |
1.5.3 Powerformer电磁参数计算的意义 | 第20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Powerformer槽漏抗计算 | 第21-32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解析法计算Powerofrmer定子槽漏抗 | 第21-29页 |
2.2.1 单层圆形半闭口槽比漏磁导计算 | 第21-23页 |
2.2.2 多层等半径圆形半闭口槽比漏磁导计算 | 第23-26页 |
2.2.3 多层不等半径圆形半口槽 | 第26-29页 |
2.3 有限元法计算Powerformer槽漏抗 | 第29-30页 |
2.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2.3.2 磁场计算 | 第30页 |
2.3.3 计算槽漏抗 | 第30页 |
2.4 解析法与有限元法计算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第30-31页 |
2.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稳态同步电抗计算 | 第32-40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计算模型 | 第32-33页 |
3.3 用直交轴电枢磁场确定稳态电抗 | 第33-38页 |
3.3.1 直交轴电枢磁场计算 | 第33页 |
3.3.2 电磁场计算 | 第33-35页 |
3.3.3 磁场计算图形 | 第35页 |
3.3.4 稳态电抗计算 | 第35-38页 |
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8-39页 |
3.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瞬态和超瞬态电抗计算 | 第40-47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二维正弦涡流场的边值问题 | 第40-41页 |
4.3 计算瞬态电抗的基本方法 | 第41-45页 |
4.3.1 将旋转状态转化为等效的静止状态 | 第41-42页 |
4.3.2 直轴磁势的形成 | 第42-43页 |
4.3.3 交轴磁势的形成 | 第43页 |
4.3.4 直轴瞬态电抗的计算 | 第43-44页 |
4.3.5 超瞬态电抗的计算 | 第44-45页 |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5-46页 |
4.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定子绕组磁势的谐波分析 | 第47-54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定子绕组谐波磁势对电机运行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5.3 三相绕组的谐波磁势分析 | 第48-49页 |
5.4 Powerformer绕组的谐波磁势 | 第49-50页 |
5.5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0-53页 |
5.6 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