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导论 | 第7-18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8-10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8-9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1.4 研究文献回顾 | 第10-14页 |
| 1.4.1 国内校园欺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4.2 国外校园欺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5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 1.5.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1.5.2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 2 “校园欺凌”的现状、危害和原因 | 第18-28页 |
| 2.1 校园欺凌的现状 | 第18-22页 |
| 2.1.1 校园欺凌的概况 | 第18-19页 |
| 2.1.2 校园欺凌的类别 | 第19-22页 |
| 2.2 校园欺凌的危害 | 第22-23页 |
| 2.3 校园欺凌的原因 | 第23-28页 |
| 2.3.1 损人可否利己 | 第23-24页 |
| 2.3.2 人际交往的“趋利避害” | 第24-26页 |
| 2.3.3 校园欺凌互动过程中主客体的心理 | 第26-28页 |
| 3 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欺凌的实践过程 | 第28-51页 |
| 3.1 Q区 N中学概况 | 第28页 |
| 3.2 N中学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欺凌的实践 | 第28-49页 |
| 3.2.1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 | 第28-47页 |
| 3.2.2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 | 第47-49页 |
| 3.3 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欺凌的成效 | 第49-51页 |
| 4 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欺凌存在的困难 | 第51-57页 |
| 4.1 校园欺凌的复杂性 | 第51-52页 |
| 4.1.1 界定标准的复杂性 | 第51-52页 |
| 4.1.2 欺凌问题暴露时间的复杂性 | 第52页 |
| 4.2 社会工作认可程度 | 第52-57页 |
| 4.2.1 学校层面 | 第52-54页 |
| 4.2.2 家庭层面 | 第54-55页 |
| 4.2.3 社区层面 | 第55页 |
| 4.2.4 社工层面 | 第55-57页 |
| 5 提升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欺凌成效的对策建议 | 第57-60页 |
| 5.1 预防视角 | 第57-58页 |
| 5.1.1 “校”、“社”链接 | 第57页 |
| 5.1.2 “政”、“社”互辅 | 第57-58页 |
| 5.2 补救视角 | 第58页 |
| 5.2.1 “社”、“法”沟通 | 第58页 |
| 5.2.2 “社”、“社”联动 | 第58页 |
| 5.3 发展视角 | 第58-60页 |
| 5.3.1 强化学生自我抵抗力 | 第58-59页 |
| 5.3.2 丰富社工“反欺凌”实践活动 | 第59-60页 |
| 结语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附录 | 第66-83页 |
| 附录一:“为了明天—青春自护·益起来”青少年自护教育项目“070 小组”访谈表 | 第66-70页 |
| 附录二:“校园防欺凌”青少年自护教育项目:“070 小组”活动方案书 | 第70-81页 |
| 附录三:“070 小组”评估表 | 第81-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