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一) 互动 | 第10-11页 |
(二) 师生互动 | 第11页 |
(三) 课堂师生互动 | 第11-12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一) 哲学基础 | 第12页 |
(二) 社会学基础 | 第12-13页 |
(三) 心理学基础 | 第13-14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一) 国外师生互动形式研究 | 第14-17页 |
(二) 国内师生互动形式研究 | 第17-19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一) 文献法 | 第19页 |
(二) 观察法 | 第19页 |
(三) 访谈法 | 第19页 |
(四) 比较法 | 第19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注释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初中课堂师生互动的特征 | 第21-25页 |
一、 初中英语课堂的特殊性 | 第21页 |
二、 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 第21-23页 |
三、 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特征 | 第23-24页 |
(一) 宏观理论方面 | 第23-24页 |
(二) 微观实践层面 | 第24页 |
注释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形式浅析 | 第25-36页 |
一、 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宏观形式分析 | 第25-26页 |
二、 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微观形式分析 | 第26-33页 |
(一) 初中英语课堂师生的显性表达----语言媒介 | 第26-30页 |
(二) 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形式的隐性表达----非语言媒介 | 第30-33页 |
三、 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形式的制约因素 | 第33-35页 |
(一) 教师教学经验的差异 | 第34页 |
(二) 教师工作热情的差异 | 第34页 |
(三) 学生程度的差异 | 第34-35页 |
(四) 教学评价的差异 | 第35页 |
注释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形式策略 | 第36-40页 |
一、 师生互动形式理念策略 | 第36-37页 |
二、 师生互动形式的实践策略 | 第37-39页 |
(一) 互动形式的指向性----目标明确 | 第37页 |
(二) 互动形式的简约性----结构清晰 | 第37-38页 |
(三) 互动形式的生成性----动机强化 | 第38-39页 |
(四) 互动形式的组织性----主体协调 | 第39页 |
注释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