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页 |
| 一、 谢朓诗风之接受 | 第8-20页 |
| (一) “清丽”诗风的提出 | 第8-11页 |
| (二) 李白对小谢“清真”诗风的接受 | 第11-14页 |
| (三) 杜甫对小谢“清丽”诗风的接受 | 第14-16页 |
| (四) 皎然:小谢诗风的理论呈现者 | 第16-20页 |
| 二、 谢朓诗歌声律之接受 | 第20-29页 |
| (一) 沈约、钟嵘与“调与金石谐” | 第20-22页 |
| (二) 《四声指归》:北朝及隋对小谢诗歌声律的接受 | 第22-25页 |
| (三) 《文镜秘府论》与唐代的接受状况 | 第25-29页 |
| 三、 谢朓诗歌内容之接受 | 第29-36页 |
| (一) 谢朓山水诗人身份的接受 | 第29-31页 |
| (二) 谢朓诗歌的雅俗时代互动 | 第31-36页 |
| 四、 谢朓诗歌的承继者 | 第36-43页 |
| (一) 怀抱忧郁的羁旅诗人--阴何 | 第36-38页 |
| (二) 清婉流丽的山水诗人--王维 | 第38-43页 |
| 总结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