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杭州滨江科技新城的产业发展与空间规划研究

摘要第1-8页
第1章 绪论第8-13页
   ·问题的提出第8-9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第10-11页
   ·研究方法第11-13页
第2章 高科技产业发展机制研究第13-21页
   ·高科技产业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前景第13-15页
     ·高科技产业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第13页
     ·高科技产业的实质与发展前景第13-15页
   ·高科技产业的类型与形成规律第15-17页
     ·高科技产业的类型第15页
     ·高科技产业的动力成因分析第15-17页
   ·高科技产业的生长环境及空间分布特征第17-21页
     ·高科技产业的生长环境第17-18页
     ·高科技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第18-21页
第3章 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第21-35页
   ·高科技园区的类型与发展特征第21-24页
     ·高科技园区的类型第21-23页
     ·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特征第23-24页
   ·高科技园区的空间选择第24-26页
     ·高科技园区空间选择要素第24-25页
     ·高科技园区空间功能布局第25-26页
   ·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与城市的关系第26-29页
     ·成型期阶段第26-27页
     ·成长期阶段第27-28页
     ·成熟期阶段第28页
     ·后成熟期第28-29页
   ·典型科技园实例分析第29-35页
     ·美国硅谷第29-30页
     ·台湾新竹第30-31页
     ·北京中关村第31-32页
     ·日本高技术区第32-35页
第4章 科技新城规划建设基础研究第35-54页
   ·国(境)外新城建设的启迪第35-42页
     ·新城概念阐释第35-36页
     ·国外新城开发建设的运作模式及其机制第36-38页
     ·国(境)外新城建设发展的实例分析第38-41页
     ·新城建设的启迪第41-42页
   ·科技城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第42-46页
     ·科技城的基本概念第42-43页
     ·科技城的特点第43-46页
   ·科技城功能特征与空间布局特征第46-52页
     ·城市功能特征第46-48页
     ·空间布局特征第48-52页
   ·科技城规划导则第52-54页
     ·科技城目标规划导则第52-53页
     ·科技城空间规划导则第53-54页
第5章 杭州滨江科技城产业发展研究第54-72页
   ·滨江科技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背景第54-62页
     ·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背景第54-57页
     ·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第57-59页
     ·杭州滨江科技城基本情况第59-62页
   ·滨江科技城发展的SWOT分析第62-66页
     ·优势第62-63页
     ·劣势第63-65页
     ·机遇第65页
     ·挑战第65-66页
   ·滨江科技城的产业发展战略第66-72页
     ·高科技产业结构第66-69页
     ·产业功能布局第69-72页
第6章 杭州滨江科技城空间规划研究第72-98页
   ·滨江科技城发展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关系第72-78页
     ·科技城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功能关系第72-73页
     ·科技城与城市整体发展的空间关系第73-76页
     ·科技城选址的地理条件第76-78页
   ·滨江科技城城市规划战略定位第78-80页
     ·科技城城市规划基本理念第78页
     ·科技城的性质与发展方向第78-79页
     ·科技城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第79-80页
   ·滨江科技城空间框架规划第80-85页
     ·现状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第80-81页
     ·空间形态规划理念及思路第81-82页
     ·空间规划布局结构及开发格局第82-84页
     ·规划用地比例构成第84-85页
   ·滨江科技城主要功能空间布局第85-94页
     ·产业功能布局第85页
     ·居住功能布局第85-87页
     ·公共中心布局第87-89页
     ·生态空间及绿地规划第89-91页
     ·综合交通规划第91-94页
   ·滨江科技城景观规划第94-98页
     ·景观规划控制要素第94-96页
     ·景观规划要点第96-98页
第7章 结语第98-104页
   ·产业发展与空间规划实施建议第98-100页
     ·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第98-99页
     ·有效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建设机制第99-100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00-102页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及资料第104-107页
后记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沪苏浙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杭嘉湖地区交通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论中西服饰审美精神--气与形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