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土的流变学及其研究应用现状 | 第12-14页 |
§1.3 固结理论及其计算方法 | 第14-15页 |
§1.4 基坑工程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软土性状及本构关系选择 | 第20-35页 |
§2.1 引言 | 第20-22页 |
§2.2 卸荷应力路径下饱和粘土应力应变关系 | 第22-26页 |
2.2.1 基坑工程开挖过程中土的应力路径变化规律 | 第22-23页 |
2.2.2 考虑应力路径影响的饱和粘土应力应变关系 | 第23-26页 |
§2.3 软土的流变性状 | 第26-29页 |
2.3.1 软土基本工程性状 | 第26-27页 |
2.3.2 软土蠕变变形性状 | 第27-29页 |
§2.4 基坑工程中土的流变模型拟合——MERCHANT模型 | 第29-34页 |
2.4.1 灰色粘土的室内流变试验 | 第29-31页 |
2.4.2 MERCHANT模型 | 第31-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软土固结和流变耦合的有限元分析 | 第35-51页 |
§3.1 概述 | 第35页 |
§3.2 Biot固结有限元方程 | 第35-39页 |
3.2.1 土体单元的选择 | 第35-37页 |
3.2.2 Biot固结有限元平衡方程 | 第37-38页 |
3.2.3 Biot固结有限元连续方程 | 第38页 |
3.2.4 非线弹性模型的[D]矩阵 | 第38-39页 |
§3.3 初应变法 | 第39-41页 |
3.3.1 初应变法原理 | 第39-40页 |
3.3.2 初应变法迭代步骤 | 第40页 |
3.3.3 MERCHANT模型的初应变 | 第40-41页 |
§3.4 接触面性状模拟及杆单元 | 第41-43页 |
3.4.1 接触面变形的数学模拟 | 第41-42页 |
3.4.2 单元宽度的选择及支撑杆单元 | 第42-43页 |
§3.5 非线性问题的应力修正及收敛性问题 | 第43-45页 |
§3.6 分步开挖过程的模拟 | 第45-47页 |
3.6.1 基本假定 | 第45页 |
3.6.2 初始应力场和开挖荷载的计算 | 第45-46页 |
3.6.3 开挖过程的模拟 | 第46-47页 |
3.6.4 挖除单元和结点的处理 | 第47页 |
§3.7 深基坑工程固结与流变耦合有限元程序及检验 | 第47-50页 |
3.7.1 程序结构框图 | 第47-49页 |
3.7.2 程序的检验 | 第49-5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深基坑工程性状的有限元分析 | 第51-86页 |
§4.1 参考算例的描述 | 第51-54页 |
4.1.1 参考算例的计算简图及网格划分 | 第51-52页 |
4.1.2 计算参数 | 第52-53页 |
4.1.3 开挖过程数值模拟的实施步骤 | 第53-54页 |
§4.2 固结对基坑性状的影响 | 第54-56页 |
4.2.1 固结对基坑位移场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2 固结对支撑轴力的影响 | 第55页 |
4.2.3 固结对墙前墙后土压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 流变与固结耦合作用对基坑性状的影响 | 第56-60页 |
4.3.1 流变与固结耦合作用对墙后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2 流变与固结耦合作用对墙体水平位移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3 流变与固结耦合作用对坑内土体隆起的影响 | 第58页 |
4.3.4 流变与固结耦合作用对基坑支撑轴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5 流变与固结耦合作用对墙前墙后土压力的影响 | 第59页 |
4.3.6 流变与固结耦合作用对超静孔压的影响 | 第59-60页 |
§4.4 软土不同流变性对基坑性状的影响 | 第60-62页 |
4.4.1 粘度不同对超静孔压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2 粘度不同对墙后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61页 |
4.4.3 粘度不同对墙体水平位移的影响 | 第61页 |
4.4.4 粘度不同对坑内土体隆起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5 粘度不同对支撑轴力的影响 | 第62页 |
4.4.6 粘度不同对墙前墙后土压力的影响 | 第62页 |
§4.5 不同渗透系数对基坑性状的影响 | 第62-63页 |
4.5.1 不同渗透系数对墙后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62-63页 |
4.5.2 不同渗透系数对墙体水平位移的影响 | 第63页 |
4.5.3 不同渗透系数对坑内土体隆起的影响 | 第63页 |
§4.6 基坑宽度不同对基坑性状的影响 | 第63-66页 |
4.6.1 基坑宽度不同对墙后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63-64页 |
4.6.2 基坑宽度不同对墙体水平位移的影响 | 第64页 |
4.6.3 基坑宽度不同对坑内土体隆起的影响 | 第64-65页 |
4.6.4 基坑宽度不同对超静孔压的影响 | 第65-66页 |
4.6.5 基坑宽度不同对支撑轴力的影响 | 第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86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86-95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86-89页 |
§5.2 分析情况简述 | 第89-91页 |
5.2.1 有限元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第89-90页 |
5.2.2 计算参数 | 第90页 |
5.2.3 开挖过程数值模拟的描述 | 第90-91页 |
§5.3 计算与实测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第91-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基坑性状 | 第95-105页 |
§6.1 引言 | 第95页 |
§6.2 ARMA模型及其建模步骤 | 第95-98页 |
6.2.1 AR模型 | 第96-97页 |
6.2.2 MA模型 | 第97-98页 |
§6.3 工程应用一:AR模型预测基坑支撑轴力 | 第98-102页 |
6.3.1 实测数据自回归模型模拟 | 第98-100页 |
6.3.2 自回归模型预测结果 | 第100-102页 |
6.3.3 轴力自回归模型模拟进一步分析 | 第102页 |
§6.4 工程应用二:MA模型预报基坑周围建筑物沉降 | 第102-10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5-107页 |
§7.2 开展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作者简介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附: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历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目录 | 第115-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