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软土深基坑工程时间效应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目录第6-10页
主要符号说明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土的流变学及其研究应用现状第12-14页
 §1.3 固结理论及其计算方法第14-15页
 §1.4 基坑工程数值分析研究现状第15-18页
 §1.5 本文主要工作第18-20页
第二章 软土性状及本构关系选择第20-35页
 §2.1 引言第20-22页
 §2.2 卸荷应力路径下饱和粘土应力应变关系第22-26页
  2.2.1 基坑工程开挖过程中土的应力路径变化规律第22-23页
  2.2.2 考虑应力路径影响的饱和粘土应力应变关系第23-26页
 §2.3 软土的流变性状第26-29页
  2.3.1 软土基本工程性状第26-27页
  2.3.2 软土蠕变变形性状第27-29页
 §2.4 基坑工程中土的流变模型拟合——MERCHANT模型第29-34页
  2.4.1 灰色粘土的室内流变试验第29-31页
  2.4.2 MERCHANT模型第31-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软土固结和流变耦合的有限元分析第35-51页
 §3.1 概述第35页
 §3.2 Biot固结有限元方程第35-39页
  3.2.1 土体单元的选择第35-37页
  3.2.2 Biot固结有限元平衡方程第37-38页
  3.2.3 Biot固结有限元连续方程第38页
  3.2.4 非线弹性模型的[D]矩阵第38-39页
 §3.3 初应变法第39-41页
  3.3.1 初应变法原理第39-40页
  3.3.2 初应变法迭代步骤第40页
  3.3.3 MERCHANT模型的初应变第40-41页
 §3.4 接触面性状模拟及杆单元第41-43页
  3.4.1 接触面变形的数学模拟第41-42页
  3.4.2 单元宽度的选择及支撑杆单元第42-43页
 §3.5 非线性问题的应力修正及收敛性问题第43-45页
 §3.6 分步开挖过程的模拟第45-47页
  3.6.1 基本假定第45页
  3.6.2 初始应力场和开挖荷载的计算第45-46页
  3.6.3 开挖过程的模拟第46-47页
  3.6.4 挖除单元和结点的处理第47页
 §3.7 深基坑工程固结与流变耦合有限元程序及检验第47-50页
  3.7.1 程序结构框图第47-49页
  3.7.2 程序的检验第49-50页
 §3.8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深基坑工程性状的有限元分析第51-86页
 §4.1 参考算例的描述第51-54页
  4.1.1 参考算例的计算简图及网格划分第51-52页
  4.1.2 计算参数第52-53页
  4.1.3 开挖过程数值模拟的实施步骤第53-54页
 §4.2 固结对基坑性状的影响第54-56页
  4.2.1 固结对基坑位移场的影响第54-55页
  4.2.2 固结对支撑轴力的影响第55页
  4.2.3 固结对墙前墙后土压力的影响第55-56页
 §4.3 流变与固结耦合作用对基坑性状的影响第56-60页
  4.3.1 流变与固结耦合作用对墙后地表沉降的影响第56-57页
  4.3.2 流变与固结耦合作用对墙体水平位移的影响第57-58页
  4.3.3 流变与固结耦合作用对坑内土体隆起的影响第58页
  4.3.4 流变与固结耦合作用对基坑支撑轴力的影响第58-59页
  4.3.5 流变与固结耦合作用对墙前墙后土压力的影响第59页
  4.3.6 流变与固结耦合作用对超静孔压的影响第59-60页
 §4.4 软土不同流变性对基坑性状的影响第60-62页
  4.4.1 粘度不同对超静孔压的影响第60-61页
  4.4.2 粘度不同对墙后地表沉降的影响第61页
  4.4.3 粘度不同对墙体水平位移的影响第61页
  4.4.4 粘度不同对坑内土体隆起的影响第61-62页
  4.4.5 粘度不同对支撑轴力的影响第62页
  4.4.6 粘度不同对墙前墙后土压力的影响第62页
 §4.5 不同渗透系数对基坑性状的影响第62-63页
  4.5.1 不同渗透系数对墙后地表沉降的影响第62-63页
  4.5.2 不同渗透系数对墙体水平位移的影响第63页
  4.5.3 不同渗透系数对坑内土体隆起的影响第63页
 §4.6 基坑宽度不同对基坑性状的影响第63-66页
  4.6.1 基坑宽度不同对墙后地表沉降的影响第63-64页
  4.6.2 基坑宽度不同对墙体水平位移的影响第64页
  4.6.3 基坑宽度不同对坑内土体隆起的影响第64-65页
  4.6.4 基坑宽度不同对超静孔压的影响第65-66页
  4.6.5 基坑宽度不同对支撑轴力的影响第66页
 §4.7 本章小结第66-86页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第86-95页
 §5.1 工程概况第86-89页
 §5.2 分析情况简述第89-91页
  5.2.1 有限元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第89-90页
  5.2.2 计算参数第90页
  5.2.3 开挖过程数值模拟的描述第90-91页
 §5.3 计算与实测结果的比较与分析第91-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六章 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基坑性状第95-105页
 §6.1 引言第95页
 §6.2 ARMA模型及其建模步骤第95-98页
  6.2.1 AR模型第96-97页
  6.2.2 MA模型第97-98页
 §6.3 工程应用一:AR模型预测基坑支撑轴力第98-102页
  6.3.1 实测数据自回归模型模拟第98-100页
  6.3.2 自回归模型预测结果第100-102页
  6.3.3 轴力自回归模型模拟进一步分析第102页
 §6.4 工程应用二:MA模型预报基坑周围建筑物沉降第102-104页
 §6.5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9页
 §7.1 主要结论第105-107页
 §7.2 开展进一步研究的设想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3页
作者简介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附: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历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目录第115-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布式OLTP应用环境对交易中间件之性能的优化与改进策略
下一篇:基于嵌入式Linux的交换式以太控制网络技术研究